解密檔案:前蘇聯與我國建國初人民幣(1)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楊麗瓊
[upload=jpg]UploadFile/2006-7/200671413104976642.jpg[/upload]
蘇聯印制唯一的3元面額紙幣已經絕版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貨幣的印制從來都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一般不會讓別國來插手。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政府卻曾請蘇聯幫助印制第二套人民幣中三種面額最大的紙幣。而當時的“老大哥”也不負重托,按時將數十億元印制精美的人民幣鈔票交付給了中國。
當時我國政府為什么要把如此重要的事情請蘇聯去做?這中間經歷了哪些曲折?……近日又一批向公眾開放的外交檔案,揭開了半個世紀前的這些絕密內幕。
1、周總理親自指揮
解密外交檔案中有兩件題為“中國請蘇聯代印新人民幣問題”,其中一件長達87頁,囊括了絕大部分當時中蘇雙方的相關談話記錄、來往函件、電文稿、合同文本等。不過記者沒能從中找到雙方最初接洽的記錄。看來,中蘇關系史上曾經的重要一頁,目前還不能完全解密。
1952年4月初,我國的第一套人民幣僅流通了3年零4個月,但解密檔案顯示,發行新人民幣的準備工作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親赴莫斯科,于4月6日與蘇聯方面談妥了代印人民幣的意向。隨后,中國人民銀行印制局賀曉初副局長和陳邦達等人留在莫斯科,與蘇方接洽具體技術問題。
事項簽訂合同。到1957年最后一批十元券運抵滿洲里,整個代印人民幣的工作持續了5年。
參與處理相關事務的人員,中方還有我駐蘇大使張聞天,代辦戈寶權、溫寧等。大部分談話地點是在蘇聯財政部長的辦公室里。我駐蘇使館向國內匯報:“有關印鈔的原則性問題,俱由蘇財政部長茲維列夫解決。有關技術性的事項,俱由蘇對外貿易部木材出口公司解決。”
中蘇雙方的商談和有關事項的簽約,周恩來總理親自指揮了全過程。檔案記載:“張大使(向蘇財政部長)申明:系受總理委托而來。”“茲維列夫說:我們將周總理最近電報研究后認為……”“葉季壯說:我在離北京之前,周總理告訴我要改變印刷計劃。”等等。有的電報稿上更簽有“周恩來”三個大字。由此可見,第二套人民幣的印制,完全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揮下進行的。
2、請蘇聯代印新幣
為什么要印制新人民幣?1952年9月22日,張聞天對茲維列夫曾作過這樣的說明:“由于中國近年來物價穩定,財政收支平衡,及今后有計劃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不久將實行貨幣改革。由于新的人民幣的比值,一元將值舊人民幣一萬元,故提高新幣質量,防止造假,極為重要。”
張大使還強調:“特別由于我東南邊疆,臺灣的蔣匪及美帝常以偽鈔輸入搗亂,因而防假要求更為重要。蘇聯技術及印制條件都比我們高明,我們要求將使用于盧布上的奇異技術用于我國新幣上。……要像盧布五元十元上的花紋那樣好。”
新中國成立后,短短3年間,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已迅速消除。但是,由于解放前連續多年惡性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單位價值較低。而且,這套人民幣是在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條件下印制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較嚴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健全貨幣制度,我國政府作出了改革幣制的決定,但受當時物質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只好請“老大哥”幫忙。
我方人員在與蘇方的一次次商談中,一直對新幣的防偽處理提出很高要求。蘇方最早的印樣送來時,張聞天大使從用紙、幣面底紋、變點花紋到暗花等各個方面,都要求蘇方“還要精致復雜”。
對于中國政府提出的請求,“老大哥”的態度是熱情、積極的。參與商談此事的所有蘇方人員,沒有任何推辭或講條件的表示,有關談話全部集中在解決具體技術問題上。對各種票面的數量、印制要求、交貨期限等問題,雙方往往很快就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