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幣收藏網
www.51jb.com
臘梅報春 雙魚慶節
春節是我國民間乃至世界華人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佳節。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也稱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過年的喜慶氣氛前后要持續個把月:年前有喝“臘八”粥、祭灶、祭祖等儀式,除夕有守歲、分壓歲錢,初一起親朋好友互相拜年等;節后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盛況空前,熱鬧非凡。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歷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它的各種傳說也很多,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歷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
春節也叫過年。關于過年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平時深居海底,每當除夕,就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便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里來了個白發老人,對一位老婆婆說只要在她家住一晚,定能將“年”獸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為好,免傷性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讓他留了下來。 半夜時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子肆虐時,突然發現有戶人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還傳來劈劈啪啪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洞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從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歲待更。這風俗越傳越廣,后來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現在,春節已成為全球華人的喜慶佳節,它象征著團聚、興旺與祥和;除夕的守歲習俗,既含有對如水而逝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含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由于全球華人的“春節”情結,春節已在2006年6月2號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為449, 編號Ⅸ—1,使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得到確認與鞏固。
中國人民銀行曾于2002年12月23日發行一套《春節》金銀紀念幣,含金幣、銀幣各一枚。
該金銀幣正面圖案為氣節高昂的臘梅鬧春圖。疏影斜枝的臘梅,作為廿四番花信之首,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賞和鐘愛,并將其傲雪開放、凌寒留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格,作為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雕刻手法上以臘梅圖為主景,匠心獨運地用噴砂工藝在幣面上“藏”了一個大大的“春”字,寓意臘梅報“春”。隨著幣面觀賞角度(上下左右)的不同,“春”字若隱若現,妙趣橫生。
金銀紀念幣背面用“雙魚吉慶”年畫作主圖案,一對活靈活現、欲跳龍門的荷包鯉魚配以如意、蓮藕,寓意連年有余、吉祥如意;再配一個輕松活潑的蝴蝶結和富有動感的飄帶,喜慶之情躍然幣上;并在幣面上部嵌入使人倍感親切的“春節”二字。至此,一枚精心設計、精工制作的幣中奇葩呈現在人們眼前。
![](http://www.51jb.com/bbs/UploadFile/20066152053534464.jpg)
![](http://www.51jb.com/bbs/UploadFile/200661520532271422.jpg)
![](http://www.51jb.com/bbs/UploadFile/200661520535446266.jpg)
![](http://www.51jb.com/bbs/UploadFile/200661520541235948.jpg)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http://www.51jb.com/bbs/UploadFile/20066181346438657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