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金銀紀念幣賞析
岳麓書院位于岳麓山東面山下,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冠,是歷史上著名的高等學府及學術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北宋開寶九年(976)正式創立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后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學。歷時千年,瀚墨流香,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從岳麓書院至湖南大學的千年辦學歷史,反映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遷,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岳麓書院的學術與教育,對湖湘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它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明文公布,岳麓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紀念岳麓書院創辦一千零三十周年暨湖南大學定名八十周年,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06年4月18日發行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由沈陽造幣廠、深圳國寶造幣有限公司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在生產工藝方面,該套紀念幣主要采用了鏡面、多層次噴砂、局部輔以噴砂網格等工藝技術,充分表現出紀念幣主題圖案的層次感。
“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金銀紀念幣”在設計上突出了岳麓書院的主體建筑圖案,據說,岳麓書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筑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于中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教學齋、半學齋等等排列于兩旁。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完整地展現中國古代建筑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之外,還體現了我國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系。該套金銀幣采用了同一正面圖案,均為岳麓書院大門,并刊國名、年號。大門正上方“岳麓書院”四字乃宋真宗字跡。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書院辦學有方,又聞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乃召見周式,拜為國子監主簿,欲留其于京城講學做官,然周式心系岳麓,仍請歸院,皇帝就親賜“岳麓書院”御匾懸掛于大門正上方。岳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大門兩旁懸掛著“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對聯,源出經典,聯意關切,道出了岳麓書院英材輩出的歷史事實。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叱咤歷史的風云人物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皆出于此。書院大門采用南方將軍門式結構,建于12級臺階之上,五間硬山,出三山屏墻,前立方形柱一對,白墻青瓦,置琉璃溝頭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繪游龍戲太極,間雜卷草云紋,整體風格威儀大方。
1/2盎司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岳麓書院講堂,并刊“岳麓書院·講堂”中文字樣及面額。講堂位于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的教學重地。自書院創建時,即有“講堂五間”。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學家張栻、朱熹曾在此論學,開中國書院會講先河。檐前懸有“實事求是”匾,為民國初期賓步程撰,旨在教育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大廳中央懸掛兩塊鎏金木匾:一為“學達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賜,意在勉勵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二為“道南正脈”,由乾隆皇帝御賜,它是皇帝對岳麓書院傳播理學的最高評價,表明岳麓書院在中國理學傳播史上的地位。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壁上還嵌有許多極有價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書、清代山長歐陽厚均刻的“忠孝廉節”碑。凝視著它,仿佛自己就站在朱熹親筆手書的“詩碑”前,目視那俊秀飄逸的書法,吟詠那哲意深厚的詩句;時光也仿佛回到800多年前,自己環坐于湖湘弟子中間,在聆聽朱熹和張栻那精深的太極、心性、仁等哲學問題所展開的激烈討論,思考著“謂有寧有跡,謂無復何存”的奧妙。該紀念幣為精制幣,含純金1/2盎司,直徑27毫米,面額200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7000枚。
1盎司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岳麓書院御書樓,并刊“岳麓書院·御書樓”中文字樣及面額。 御書樓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真宗賜書后更名“御書閣”,元明亦稱“尊經閣”。御書樓是一座三層樓閣建筑,居于中軸線的尾端。清代中期,岳麓書院御書樓已發展成為我國民間一座較大型的圖書館,藏書14130卷,并制定有藏書條例,管理科學而且嚴格。今天的御書樓仍然作為古籍圖書館供書院教研人員及學生使用。該紀念幣為精制幣,含純銀1盎司,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40000枚。
“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金銀紀念幣”以國家貨幣的形式銘刻了岳麓書院一千零三十年的歷史,同時也銘記了我國教育制度的變遷,濃縮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史。這是國家首次以教育為題材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意義非凡!
來源:中國金幣收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