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File/2006-4/200641814432790576.jpg[/upload]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驕傲不僅在于鄭和乘坐的是舉世無雙的寶船,還在于他指揮的船隊規模之龐大、人數之眾多,以及他航海持續時間之悠長,而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千古絕唱。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航海活動,標志中國古代海洋文明進入了發展史上的高峰。航海船作為古代航海文明的最重要載體之一,以目前所存留的大量文獻與畫卷向我們揭示,它為紀念古代航海事業和中華民族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貢獻。1995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沈陽造幣廠鑄造的“古代航海船”系列紀念金幣橫空出世。這套紀念金幣共有三枚,分別為五盎司“龍舟圖”金幣、1/2盎司“封舟圖”和“漕舫圖”金幣。
賽龍舟,是中華民族一項傳統的民俗體育運動。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表明,龍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圖騰崇拜,影響著古人的生活、信仰與習俗。古代中國的許多地區和民族都盛行舉行崇敬龍、模仿龍、祭祀龍的儀式,我國古代最早記載龍舟的文獻是《穆天子傳》,所謂“天子乘龍舟浮于大沼。”但是,龍舟競渡“源于古代楚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最深入人心。民間有書撰曰“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從舟楫挽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這枚“龍舟”金幣背面主題圖案即為一艘特大龍舟,船身長且闊,龍頭昂首龍尾鱗鬣, 仿若通身皆雕鏤金飾,船上層樓臺觀,煞有氣勢,船槳入水,掀起陣陣波瀾浪淘,耳邊仿佛能聽得賽龍舟的嘹亮號子、威威鼓陣。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要進行龍舟競渡,其內涵不僅有對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敬與悼念,而且,以同舟共濟、拼搏向前的“龍舟競渡”,展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傳統。這枚“龍舟”金幣面值500元,發行量僅99枚,目前已是市面上難得一見的幣中精品。
封舟:明朝時代中國和琉球有友好交往,福州與那霸港是兩國互訪的口岸,明朝廷派往琉球的冊封使,凡十五次,二十七人,歷次的冊封使都要率領三、五百人的使節團。當冊封使奉詔之后,即到福州籌建乘船,這種出使琉球的專用船叫「冊封舟」,簡稱為「封舟」,是福船中的大型帆船,五桅八帆,高大壯觀,耐海性能與操縱性能極優。船身約長45米,寬9米,深4.4米,水手約150人。封舟也是古代航海事業中,中華民族與外族交流往來的代表型船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該枚金幣中背面圖案即選材于史料所著的“封舟圖”,五桅八帆刻畫細膩精細,底飾地圖狀紋飾,海浪翻騰,乘風破浪,開啟了古中國的漫漫航海征程。漕舫:漕運在中國起源很早,據歷史記載春秋中期就有了,一直發展沿用至清光緒27年(1901年)才廢止,整整存在2500多年之久。所謂「漕」是用船以水道運糧至京都的意思,漕運路線可分為陸運、河運與海運等三種,自隋朝起,從杭州灣通往北京的大運河,為主要的漕運航道,當時通稱為漕河。漕運方式分為民運、官運與商運三種。明清時代,視漕運為朝庭血脈、國家大計和治世之要務。漕運的船只以中型帆船為主,叫漕舫,是屬于江海兩用的沙船,為中國典型的平底帆船,尾部明顯高于首部,低平的首便于下錨碇泊。這枚“漕舫圖”紀念金幣桅帆徐徐,船尾有舵,船頭雕有虎頭紋,旗幟飄揚,雕刻得生動栩栩,船夫辛勤勞作,形象地反映出古代運河押運漕糧的場面。“封舟圖”紀念金幣與“漕舫圖”紀念金幣組合成套,發行量也僅為1000枚,不僅在內地的錢幣收藏市場鮮見,也得到了臺灣、新加坡等地區藏家的追捧。
這一系列的航海船紀念金幣選取民俗、外訪、商運等三大領域的代表船只為表現主題,也從多層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悠遠與偉大,如此氣吞山河的豪邁之情通過錢幣表現,也別有一種凝固的風情。(中國金幣網 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