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在那一年,張衛星和幾個朋友合伙創辦了高德黃金,創辦的初衷很簡單:投資黃金。正如他當初所預料的,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借助于黃金牛市的增長,公司取得了比較好的收益。比如,該公司的金條和金幣,在北京市場銷售量位居三甲。去年,僅在北京,高德黃金就賣出1噸多黃金,金幣和金條也賣出了幾萬盎司,并且也給投資者帶來了很可觀的收益。于是,張衛星得到了一個新的雅號“黃金推銷員”。
“而作為一個黃金投資者,不論是自有資金的投資,還是代理客戶資金的投資,從2006年到2007年,我們的收益率達到300%。我們的公司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從當初很小的資金積累,到現在,已經可以滿足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了。”張衛星說。
長期在黃金市場投資的張衛星發現,市場的各種黃金產品都不能令他很滿意,投資實物黃金,作為普通百姓,成本高、不方便、加工費高,而且投資實物金條資金要求太大,在倫敦一個普通金條重400盎司(大約200萬元人民幣),顯然不是普通投資者所能參與的。
各個銀行推出紙黃金交易,是在賬面上買賣“虛擬黃金”獲取差價的一種投資方式;銀行和個人投資客戶之間不發生實金提取和交割,張衛星表示,紙黃金在投資者手里一般拿不住,投資者主要是短線投機。
目前,上海黃金交易所面向個人的實物黃金投資,是投資者必須在上海黃金交易所認定的金融類會員開設個人黃金賬戶,交易所對個人業務收取萬分之六的交易手續費。此外,還有各個銀行的品牌黃金,但是投資者在金條回購過程中,回購費率的不確定,再加上鑒定費,其他手續費等都大大增加了回購的風險。
于是,張衛星決定親自操刀,生產高德金幣,大小不一,價格與國際市場同步,負責回收。對此,張衛星表示,盡管他負責回收,但是投資者如果不是長期持有,而是投機操作,從長期來看,肯定是大多數投資者虧錢,他賺錢。因為大部分投資者投機,往往是高買低賣,追漲殺跌,人的天性使然,投機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此,獲利的還是他的黃金店。
實際上,盡管張衛星當時不能在黃金衍生品上實現做市商牟利,但是開黃金店,實際上是黃金的一種小型變相黃金做市商的雛形。
而高德黃金正是張衛星打造黃金“做市商”的平臺。張衛星近期也坦承,高德黃金就是做市商。
高德黃金“做市”的渠道是“高德黃金通”:客戶以交易保證金的方式按公司即時報出的高德標金價格買賣高德標準金條,延遲至第二個工作日后任何一個工作日進行實物交收的現貨黃金的“訂購與回售”的交易業務。
作為做市商,高德黃金即時報出的現貨黃金買賣價差在0.5美元/盎司。當主要國際市場現貨黃金買賣價差在每盎司1美元以上時,高德黃金將對買賣差價作相應的調整。這種報價上的“點差”,正是“高德黃金通”的主要收入。
2008年:爆倉出局
張衛星開始漸漸逼近自己的黃金夢。
在黃金牛市處于高位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唱多實物黃金和黃金期貨:“根據我的分析,黃金還可以給我們提供3~5年以上的投資機會。”然而,僅僅一個月后,8月28日,高德黃金張衛星便承認,他在境內外的黃金期貨交易中損失數千萬元,已爆倉出局。
張坦言,按照往年的經驗,黃金有下半年上漲的周期性,但是在今年的7月15日到8月份的這一段時間,卻出現了將近30%的急速暴跌。“這是非常不正常狀態的暴跌,使得我們原有的經驗和風險控制都被打破了,所以造成了這次的損失。”張衛星說。“我們也了解了一些各方面的信息,有一種說法我覺得值得警惕,因為黃金的下跌和奧運會期間特別吻合,北京的奧運會整個開始大概7月20日左右一直到8月末,而在這段時間出現了這次暴跌,就是國際市場上出現了比其他品種都大得多的暴跌,實際上使得對中國黃金市場上新生的多頭的力量進行了一次絞殺戰,我也不想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英雄,我確確實實失敗了。”
黃金投資分析師資格評審專家委員會秘書長鄭潤祥表示,在本輪黃金下跌過程中,高德黃金堅決做多,不僅使公司自身損失,大量客戶也在蒙受巨大損失。
根據鄭潤祥的分析,黃金價格劇烈波動以及國家加強外匯管制使得高德黃金的倒閉成為必然。
“香港匯豐銀行是高德黃金的對沖平臺,高德黃金在那存有500萬美元。”鄭潤祥分析,“在國內黃金價格下跌的過程中,反向做多的公司需要拿到境外對沖,但近期新的外匯管理條例加強對國際熱錢流入流出的監管,資金流不出去也流不進來的話,就沒法對沖。即便他能在國外對沖,比如國內虧,國外賺,他也需要把國外對沖所獲收益轉回國內,也不被現行外匯管理條例允許。所以,即使真有對沖盤,也無法實現資金的跨境流動,倒閉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