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李 維
![](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0717/2008071615201163800.jpg)
大齊通寶錢的研究始于清代,最早在清代著名泉家翁樹培的《古泉匯考》中有所披露:“此錢仁和戴氏所藏,輪有微缺,銅質頗古,字亦拙滯。”告訴了人們第一枚大齊通寶(即“缺角大齊”)的出處和錢幣特征,并且最先提出了關于此錢的不同論述,給后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線索。拓圖首次出現在仁和戴氏之子戴熙的《古泉叢話》中,后來此泉拓圖幾乎在所有珍泉論叢中有所論述,先后出現在《古泉匯》、《泉幣匯考》、《言錢別錄》、《古錢大辭典》、《足齋集拓》、《中國貨幣史》等書中,大齊通寶成為人們談泉必論的焦點。
據《古泉匯考》和《古泉叢話》記載,此泉最早見于仁和(杭州)戴氏。據戴氏說,當時是此錢得贈于一個酒徒,100多個古錢,其中只有兩個出眾好錢,一個鐵寶慶,一個缺角大齊。杭州泉家吳逸庵,看到兩個錢十分喜歡,便提出用數方漢印與之交換,戴氏只把寶慶割愛給他,留缺角大齊珍藏,吳逸庵便做缺角大齊拓片數十張,大家才得見其真容。
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古泉研究盛極一時,杭州一帶喜歡古錢的人很多,自發組建“錢社”,其宗旨:以泉交友,各出新得,互通有無。吳逸庵即是錢社的成員,他拿拓本和社友共同討論分享,此錢真偽毋庸置疑,可謂轟動一時。那時的錢社可能就是以后古泉學社、中國古泉學會、中國泉幣學社甚至如今泉學組織的一個雛形。
后來戴氏將大齊給了他的兒子戴熙(1801年至1860年)。戴熙字醇士,謚號文節,工詩書,善繪畫,喜金石。他將缺角大齊錢拓本首次在其泉學大作《古泉叢話》中予以披露,后世諸譜中缺角大齊均出于此。此泉也一直藏于戴熙手中,1860年(咸豐十年)太平天國攻克杭州時,戴熙死于兵亂,此泉也就在戰亂中消失。他曾在《古泉叢話》中提到:“藏錢已足補史傳之缺者為貴,故異錢可考者上也,無可考者次也,厭勝下也。”他首次提出錢幣收藏的原則,一直影響至今,為后世古泉收藏指明了方向,我們搞收藏和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應把握此原則。
關于缺角大齊的去向,泉界說法不一。
民國著名泉家鄭家相曾言:“文節在殉難前將所藏古泉悉埋土中,此錢恐亦在埋沒之中。”據說戴氏老宅引來了許多古玩商關注,高價買下,掘地三尺,又幾經轉賣,甚至泥土都要用細籮過篩,仍未見此泉,徒勞一場。此舉是對此泉的渴求還是對利潤的追逐,誰人能知?
民國著名泉家戴葆庭曾在《足齋泉拓》中寫道:“后品為文節公舊藏,程吳泉先生之子延之世兄所貽拓本,程戴有親戚關系,程謂是泉仍由杭州戴氏保存,他人則謂已入程氏之手,不知孰是。”由此可以看出,缺角大齊到底去向何處,戴先生也是一種聽聞和猜測。看此真拓出處、“吳泉鑒定古泉真品信”鑒定章、程吳泉與戴熙有親屬關系,可猜程氏與此泉聯系密切。
也有傳說,太平軍攻破杭州城的時候,戴氏懷揣這枚稀世珍錢,投入錢塘江自殺。缺角大齊去向無人能知,或許在將來,仍能出現于世,讓大家一睹缺角大齊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