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0707a2101.jpg](http://www.dahe.cn/wenhua/hzhn/W020080707412877039087.jpg)
□記者盛夏文圖
如果不是做“鎮館之寶”系列,我和讀者一樣,很難有機會見到這種小鏟子一樣的東西——古代的鑄錢用具。
看著這件錢范,讓人想起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比如中國人對銅錢的各種稱謂,里面透露著愛恨交加、時而鄙棄時而渴盼的復雜情感。
周朝有一種鏟形的耕具叫錢,金屬鑄造,最初它是交換媒介物,后來金屬貨幣仿其樣式制造,“錢”就成為貨幣的通稱。
泉的古音與“錢”通,因貨幣如泉水樣流通不息,古人又將“錢”稱作“泉”。王莽篡漢后,因“錢”、“銖”等字之“金”旁,與“劉”字“卯金刀”結構之“金”相同(均指繁體),犯了他的忌諱,便正式以“泉”代“錢”,更鑄“貨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泉”字由“白水”兩字組成,所以王莽新朝還稱錢為“白水真人”。后世文人因“泉”較“錢”字風雅淡泊,也喜歡稱“錢”為“泉”。
灑脫的晉人魯褒在《錢神論》中,將錢稱為孔方兄,這是怎么回事呢?
銅錢設計為外圓內方,這是“孔方”的來歷。又因為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人們對其“稱兄道弟”,稱為“孔方兄”。
晉人還有“青蚨還錢”之說。干寶在《搜神記》中說,有一種蟲子叫青蚨,它生子在草葉上,大如蠶子,取其子,母青蚨無論遠近都會舍命飛來。以母青蚨血涂在錢上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這則傳說,充滿了錢久用不減的狂想。
還是晉人的段子,風雅的王夷甫從不提“錢”字,老婆想趁他睡熟時讓婢女拿錢把床圍起來。他醒來后,氣得連叫婢女“舉卻阿堵物”。“阿堵”為當時人們的口語,意為“這,這個”。
宋朝人就不像晉人那樣矯情了。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偷,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這個稱呼充滿了因財富而生的炫耀自得。
至于西方世界,關于金錢最有名的話,當是莎士比亞劇作《雅典的泰門》中那段著名臺詞:“咦,這是什么?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要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來……該死的土塊,你這人盡可夫的娼婦,你慣會在亂七八糟的列國之間挑起紛爭,我倒要讓你去施展一下你的神通。”相較中國東方式的含蓄,泰門的態度更直截。
新朝“烏托邦”般的幣制改革
看著濮陽館藏“大泉五十”銅錢范,我的第一個問題出現了,它該咋用呢?
“其實這件是錢范的面范,還有個素面的背范,館內沒有收藏。鑄造時面范背范兩件合在一起。面范每個銅錢模正中心有個小孔,是準星。背范每個銅錢模正中心有個小尖,小尖插入小孔,背范面范才能扣得嚴嚴實實,這樣,銅液順著柄端的澆鑄口倒進去,順著澆鑄槽、小支槽流入各個銅錢模,背范面范扣死了,銅液不泄漏,鑄出的錢就會非常圓非常規范。如果對不齊,鑄出的錢錯范,錢不圓。”濮陽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王義印先生說。
這件錢范范尾略呈燕尾形,范背面有兩個橫向榫式范支腳,鑄錢之后,用手握住支腳,可以把背范面范分開。鑄成的銅錢,還要經過打磨。
銅錢范怎么來的呢?
1980年,安陽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張寶林等人在湯陰縣金屬線材廠的廢品中發現了它。當時工廠生產用的銅料很缺,張寶林用了差不多7.5公斤銅質古錢幣和廠里進行交換,才得到了它。之后入藏當時的安陽地區文管會。1984年4月,濮陽市博物館成立,就由館內收藏。
從上面的錢文“大泉五十”我們可以斷定,這是王莽新政時期所鑄錢幣。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皇帝,他的新政史家評判不一,他的臉孔也被涂抹上多種色彩。他的改革,被后人稱為“烏托邦”的試驗,技術主義的失敗,有著令人嘆息的扭曲風情。在他的多項改革中,幣制改革是重要一項。
王莽當政時,托古改制,先后實行了四次貨幣改革,簡單地講,第一次是鑄“大泉五十”,造“金錯刀”、“契刀”;第二次是鑄“小泉直一”;第三次是推行“寶貨制”,即“泉貨六品”,“布貨十品”等;第四次是新鑄“貨布”、“貨泉”、“布泉”等。
四次改革形成了一個復雜的貨幣體系,他給錢幣組織了一個家庭,排了輩分,有大錢、壯錢,還有幼錢、幺錢、小錢。除了錢,還有布,布幣共十種,一級只相差一銖重,很難區別。他又按照上古的制度,把烏龜殼、貝殼也都當了貨幣。
在他的貨幣體系里,一個大布值十個小布,一個小布值兩個大錢,一個大錢值五十個小錢,一個烏龜殼值十個貝殼,一個貝殼值半個大布,一個錯刀值十個契刀,一個契刀值十個大錢。一個貨布值兩個半貨泉……使用時必須隨時換算,超麻煩。
除此之外,老百姓必須按照王莽的命令一次又一次兌換新錢幣,結果“農商失業,貿易俱廢”。國學大師呂思勉說王莽為人迂闊不切實際,隨意亂改幣制不合經濟規律,“致禍速亡,莫甚于此”。
確實如此。貨幣太復雜老百姓換算不清,私下里還用漢朝五銖錢交易,一旦被抓就要被流放充軍,罪名是“擾亂幣值罪”。因私自鑄幣,也有許多人被捕、被殺、淪為奴婢,全國人口大減。幣制改革加速了新王朝的滅亡。
“古今第一鑄錢好手”
王莽的貨幣改革,一方面在政治上徹底失敗,另一方面使錢幣藝術達到了一個高峰,后世只有宋代錢幣藝術可與之媲美,他本人也被稱為“古今第一鑄錢好手”
王莽貨幣中的極品為六泉,即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六泉鑄造工藝講究,制作十分精細。當今收藏界,“壯泉四十”一枚就值人民幣1.5萬元。六泉若能成套,價值連城。本文所寫錢范,所鑄即為“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的意思是一枚當五十枚五銖錢的大錢,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漢五銖錢的兩個半重,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這就意味著,新朝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為了防假私鑄,“大泉五十”自是精工制造。
王莽還發行一種大錢,名為“刀平五千”,又稱“金錯刀”,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王莽除頒行刑法重重治罪外,還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
也就是說,新朝政府為了防假私鑄,被迫改進工藝,提高技術,將“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無意中打造了中國錢幣鑄造史上的空前高峰,這一扭曲風情,令后人千年嘆息。
新莽時期,不獨“大泉五十”、“刀平五千”鑄造精工,大多數錢幣錢文清晰、書法秀美,無論從設計、鑄造、書法等各方面來看,均達到空前的高度。
長安是新朝主要的鑄錢中心,但在地方上,也設有鑄錢作坊,《漢書·王莽傳》說王莽“遣諫大夫五十人分鑄錢于郡國”。目前不少地方已發現有新莽的鑄錢遺址,如河南南陽、鞏義和內蒙古寧城都等地,均發現有錢范等物。從各地出土的范模來看,有銅、鐵、石、泥四種,但以泥范或銅范為多。
值得一提的是泥范疊鑄法,這是一種先進的鑄錢工藝,即先用銅范母扣出片狀泥范,泥范經過烘干和燒制后,成為紅色或青灰色陶制品,然后取這種范幾十副重疊在一起,外面包上草泥土,從頂面灌銅口注入銅液進行澆鑄,一次可鑄一百幾十枚銅錢。工效高,鑄出的錢幣質量也很好。
改革家?陰謀家?
王莽生于漢元帝初元四年,即公元前45年,最初他是位飽讀儒家經書、受人愛戴的儒家知識分子。當上大司馬后,他也多行善事,博得全國上下的好評。稱帝后,他試圖進行社會改革,但因種種原因改革失敗,他憑空構造的理想大廈迅速土崩瓦解,自己也身敗名裂。
后人對他的評價不盡相同,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行文比較客觀,對王莽事跡和眾人評價都如實載入,以至于他撰寫的《王莽傳》達156頁,成為《漢書》中最長的一篇。他在《王莽傳》中對王莽稱帝前良好品德有明確稱贊:“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在家必聞,在國必聞”。針對王莽的敗亡,班固認為,“色取仁而行違”,即表面裝成仁者的樣子,實際行為卻違背仁道。班固還提到,王莽篡位后利令智昏,獨斷專行,禍害天下。這些評論雖然帶有“袒劉”色彩,基本上還是符合史實的。
當代人如北師大博導周桂鈿在其所著《王莽評傳——復古改革家》一書中則認為,王莽是一個失敗的改革家而不是篡逆者。
周先生認為,公元9年,王莽頒詔,宣布天下土地為王田,奴婢為私屬,一律不得買賣。此舉實質內容是凍結土地與奴婢買賣,以緩和土地兼并和農民奴隸化的過程,但他不顧社會環境變化和歷史發展趨勢,照搬古制,脫離現實,最終失敗。
他所實施的五均六管制和幣制改革,無視經濟規律,盲目復古,也最終導致失敗。
周先生還認為,王莽附會西周官制,朝中大臣的官名也都恢復古制。郡縣名稱變來變去,有的更改達5次之多,既無實際效用,也易招人反感。
王莽稱帝后,丟掉了自己賴以生存的法寶——以高尚品德換來的民眾支持,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說他曾律己甚嚴而待人慷慨,稱帝后卻變得既貪愛錢財,又待人刻薄。他死時,國庫中還有60萬兩黃金,但他僅給前線官兵每人4000錢,全軍上下普遍不滿,軍心動搖,接觸到起義軍后,一觸即潰。
總而言之,王莽的改革措施,目的是要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但他脫離現實,托古改制,無視社會發展規律,自走絕路。他以周公,堯、舜作掩護,掩飾自己篡漢;他是研究《禮經》出身,所以在各種禮儀上處處都要按章辦事,追求虛榮;在經濟上,他的政策不但沒有緩解社會矛盾,反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擾亂了市場秩序,弄得民不聊生;在對外關系上,他妄自尊大,藐視少數民族,引來無休止的戰爭。
一個小小的銅鐵范,令我們得以回顧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卻令后人反復研讀的朝代,也是本篇題內應有之義。
專家點評
濮陽市博物館館藏的“大泉五十”銅錢范,范內自柄至尾有一道居中的縱向澆鑄槽,澆鑄口開在柄端,全范共有36個錢模,所有的錢模都有小支槽與澆鑄槽連通。有點像農田灌溉中的干渠和支渠,只是里面流動的不是水而是銅液。鑄錢時,灌滿的銅液就通過澆鑄槽和小支槽流到每個銅模中,這樣一次就能鑄出36枚大小、形制相同的銅錢,每個銅模上都雕著“大泉五十”四字,篆書。
這件器物,制造端整,錢文字跡清晰規范,器形碩大,存世較少,是王莽新朝鑄錢范模之精品,對研究當時錢幣工藝有重要的證據作用。
點評專家:
濮陽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王義印
"所處時代:漢代器物規格:通長40.5厘米寬17.3厘米來 源:民間征集
藏 館:濮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