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末起,西北各民族崛起,對中原施以巨大的軍事壓力,這些民族就是契丹、西夏、女真和蒙古族等。由于他們的軍事政治力量,在中原取得一部分或全部的統(tǒng)治權(quán)后,對這一個時期的幣制產(chǎn)生不小的影響。
遼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興建的國家。公元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稱帝,建立國家,國號契丹,后改為遼。建國后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漸漸進入貨幣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遼地域主要的流通貨幣是宋錢和前朝遺存的舊錢。后遼統(tǒng)治者決定鑄年號錢,其重要的原因,不是為了流通,而是一種權(quán)力的象征,完全出于與外部抗爭的策略。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決定了在遼錢的設計制作上,具有鮮明的個性,這便是錢幣學家所說的遼錢獨具的神韻。
遼所鑄年號錢中,最早的是太祖時的天贊通寶,太宗時鑄有天顯通寶,穆宗時鑄有應歷通寶,以后還有保寧、統(tǒng)和通寶,這些錢流傳極少,比較多見的是興宗的重熙通寶,道宗的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和元寶等。遼錢幣錢文幾乎用的都是漢文,錢文上常有兩種字體,其文字和書法有它自己的個性,它反映了質(zhì)樸、豪放的豐采,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情操,遼統(tǒng)治者選定該種書體作為錢文,是有意之作。遼錢制作不精,錢背常常劃范。
遼錢珍貴要算天顯、天祿、應歷、保寧、統(tǒng)和等所制錢幣。
筆者收藏有一枚“應歷通寶”,此錢系遼穆宗耶律王景應歷年間(951-968年)鑄。是錢直經(jīng)2.45厘米,穿0.61厘米,厚0.13厘米,重3.62克,小平,光背,生坑,包漿自然。“應歷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應歷”二字已近楷書,繁體“歷”字則省略“廠”部的左筆,借用內(nèi)穿右廓,其不減遼錢風韻,與天顯、天祿錢有異曲同工之妙,然“通寶”二字大小變化有異,遂知版面非止一種,傳穆宗尚鑄有應歷通寶鐵錢,但至今未見。
來源:大眾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