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鑒寶嚴格準入
瀏覽互聯網可以發現,各種文物鑒定機構名目繁多。為了吸引生源,一些所謂的文物鑒定師培訓班甚至號稱,通過不到一周時間的集中授課,保證學習者都能獲得權威部門頒發的“職業崗位培訓證書”。
在鑒定機構泛濫的同時,鑒定證書也開始“唾手可得”。記者日前走訪太原古玩一條街時發現,各家古玩店里擺放著難辨真偽的“古瓷”商品。不少商家主動告知,顧客只要花錢就能開個鑒定證書,以免除收藏時的后顧之憂。
相應而生的,還有很多不規范的非法鑒定機構。文物部門此前調查發現,現有文物鑒定中介機構中,有些是經過工商管理部門注冊,有些自稱經過文物主管部門批準,還有許多不具備相應條件、未經過合法審批的機構也在開展鑒定業務。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鑒定機構中,從事鑒定工作的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有些是“自學成才”的收藏家,也有個別國家和地方文物鑒定委員會成員從事商業性的民間文物鑒定業務。由此造成民間文物鑒定的收費標準、定級標準、鑒定流程差異懸殊,鑒定質量難以保障,因此引起的民事糾紛并不鮮見。
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目前我國文物鑒定機構和專家資源大多對內不對外,私人收藏者在有鑒定需求時往往無處覓權威。一些地方的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等機構除了在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特定時間免費向老百姓提供咨詢外,尚未建立起公眾所熟知的制度。
山西省文物局一位受訪人士表示,鑒寶類節目的火暴,反映出百姓對文物收藏知識的渴求,以及規范的文物收藏咨詢服務的匱乏。隨著民間收藏隊伍的壯大,民營性質的民間文物鑒定機構近年發展迅猛,對滿足群眾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準入門檻低、又缺乏法律監管,不少民營鑒定機構四處開花。
據介紹,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對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證書的法律責任沒有明確規定,給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機者以可乘之機,因此此類民事糾紛往往不了了之。
業內人士認為,民間文物鑒定活動越來越多地關系到百姓權益,不規范的鑒定市場會給文物的非法流通帶來可乘之機,依法建立相應的資質認證準入制度,是現代公共管理的普遍模式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