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2月出版的第三、四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港人陳景林是近年來在國內金銀幣行業和市場漸為人知的一個名字,他對中國金銀幣的摯愛與諳識令眾多收藏愛好者引頸。近期,記者采訪了陳景林先生。他溫文爾雅,談吐間謙遜、內斂,兩個小時的交流中,記者切實領略到了陳先生對我國金銀幣的熱衷,而同時,也感受到他自豪與沉醉于中華文化的赤子情深。對于金銀幣的魅力與藏趣,訪談的內容也許會讓讀者再增添一些感悟。
記:陳先生,請問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收藏第一枚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的?當時是受了什么因素的促使?
陳:我最早接觸金銀幣是在1979年我們國家剛發行金銀幣時,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金幣由寶生銀行經銷,在香港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當時盡管一套金幣的售價在香港相當于一名高級白領的月薪,但是七萬套的發行量依然發售順利。我當時還只是個十來歲的學生,對我國第一套金幣的熱銷很受觸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自此了解了金銀幣。 1980年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枚金幣,是我父親送給我的,是 一枚當年發行的第13屆冬奧會男子滑降8克金幣。這套幣是經美國ICC公司返銷到香港的。這枚金幣的獲得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的父親從小教育我要愛國,同時我自己又喜歡收藏,因此很自然的就會把興趣投入到祖國的郵票、金銀幣這些方面。但是當時并沒有想到要進行系統的收藏,因為那在當年對我來說遙不可及。我真正有系統的收藏是自1992年在美國念書時,那一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古代發明金銀幣,是由美國熊貓錢幣公司經銷的。據我所知,李約瑟《中國古代科技史》一書曾提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發明原理都是直接或間接源自中國”的觀點,該套幣項目的提出即是由于經銷商受此啟發,感受到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偉大。古代發明 金銀幣在美國一經銷售就引起強烈反響,不僅是海外華人購買,也受到了美國人的追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幣譽為 “將中國兩千年古代發明呈現在貴金屬的百科全書”,也極力推薦給收藏者和研究學者。我當時身處海外,很有自豪感。由于這套幣日品種、規格很多,包裝也非常精美,而且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也為此考證到加厚幣的起源),它本身的收集已經是一個工程。我于是由此著手,作為一種追求和樂趣,慢慢的就沉迷于其中了。 總的來說,說到促使的原因,我覺得主要還是出于對祖國的熱愛。我自幼受到家人愛國主義的熏陶,自己作為一個香港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那種文化認同和歸根的意識也越來越濃厚。而金銀幣承載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因此我很自然的就會對她產生濃烈的興趣。另外,當我在海外時,我國的金銀幣本身就帶給了我莫大的榮譽感。在美國念書的時候,一枚中國的1盎司熊貓金章都會吸引美國人排幾條街來購買,而且售價不菲,超過1500美元。可想而知,對于一個身在海外的中國人來說,中國金銀幣的這種轟動給了我很強的民族自豪感。
記:您的藏品眾多,可否透露一下具體情況,藏品中你對哪一個項目或系列最為喜愛?
陳:簡單地說,我已將中國金銀幣96%以上的品種都收集全了。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光盤時,我曾提供自己的藏品協助他們拍攝實物圖片。 我喜愛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古代發明,石窟藝術系列是我特別喜歡的。因為石窟本身是藝術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觀賞性,這個系列通過技師的藝術再創造,效果相當出色,系列里每枚幣的工藝設計都很平均,而且“盛唐菩薩像”2盎司銀幣是2003年世界硬幣大獎最佳銀幣獲獎作品。還有就是清明上河圖,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勇敢的嘗試,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國家造幣界的魄力和自信,因為原作中人物那么多,場景、形態又都很復雜,在狹窄的幣面來表現是很有挑戰性的。但是事實上這枚幣卻很成功,拿20倍的放大鏡來看,或者說作為考核,就可以發現她雕刻的精湛。我經常在國外,國外的幣應該說看了不少,但是說到雕刻方面,很少看到這么細膩的。此外還有孔雀開屏……很多的,總的來說,我比較喜歡民族特色強烈一些的品種。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喜好,我覺得藏品的喜好或者說收藏本身就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比方說,現在有觀點說喜歡彩色幣或者本色幣。從我個人來講,因為一開始相當一段時間接觸的只有本色幣,應該說對本色幣是有獨特的感情,但是事實上我二者都喜歡。我認為,只要色彩和工藝的結合得當,能表現出美感,就是好的。
記:您有沒有想收集的品種卻未能集到的遺憾?
陳:有的。最遺憾的就是1993年的5盎司孫中山金幣。按照我當時的了解,許多孫中山的后人、愛戴者在早期就已經收集完了,而且甚少有拿出來出售的。這枚幣的成交,我收藏這么多年,只遇到過三次。曾經深圳有一位幣商說有這枚幣,但是我當時不是很相信,就沒有認真對待,最好的一次機會也就這樣錯過了。我見過這個幣,是孫中山先生在所有的幣上唯一面帶微笑的,當時幣商的廣告語就是“開元一笑”。這枚幣現在……實在是很難找到了,要找到品相好、沒有磨損的就更難。
記:您在收藏歷程中有什么難忘的故事嗎?
陳:應該說有很多。在國內外都遇到過一些儒商,和他們的交往留給了我許多很愉悅的回憶。比如在香港錢幣展遇到一位叫侯藕清的上海錢幣商,他是國內最早開始收藏金銀幣的一批。在收藏了一段時間后,他又以他的熱愛和對這個行業的信心成為了一名錢幣商,但是做了這個生意以后,他并沒有放棄自己對金銀幣由衷的喜愛。他總是成人之美,遇到顧客喜歡和欠缺的幣,盡管是他自己的藏品,他也愿意低價相讓。他曾經幫我收集到一枚非常珍貴的幣,就是聯合國婦女十年金幣,三分之一盎司,這個并沒有發行,是一枚樣幣。他知道我很想要,幫我跟國外幣商聯系,找人收集,取得后又給我送到香港,而且不收我的手續費,著實讓我很感動。同時,他還把他的知識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希望我多了解。我覺得,對于市場來說,炒作固然能帶來周期性的熱鬧,但是侯先生這樣的儒商則是持之以恒、推動市場不斷前行的主要力量。我在國外也碰到有這樣的幣商,比如在美國有一 位錢幣商,有的分配到北美洲只有三、五枚的幣,他卻仍然會以合理的價格優先供應給我,而且為我介紹和提供了很多早期在目錄上沒有標示的品種。我認為,這樣的儒商,他們一方面維護了顧客,同時也給市場營造了一種很好的氛圍。
記:收藏者通常將“增識益智、怡情、交友”等概括為收藏心得,您主要側重于哪一方面?您對于金銀幣收藏有何獨到見解?
陳:我還是側重于怡情方面,因為從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可以加深了解國家的文化,研究政治、經濟、文化,通過這些幣,可以增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此外,每當想到有些自己藏有的品種,是13億人才有十幾枚的發行量、存世量的,很有滿足感。 至于說見解,我覺得就是對于一個收藏者來說,不要過于在意升值還是降價,應該把它看作一個愛好,增值當然很高興,但是首要的位置是研究和欣賞,不然就很累的,更談不上怡情了,定位一定要清楚。我建議收藏者要多親近一些收藏家和儒商,跟他們研究、學習,多交流,這樣才會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或者說對收藏的意義的判斷。其實我覺得,金銀幣作為一個商品在給消費者提供了欣賞和研究的樂趣以外,至少還能保值,已經很難得了,要多從這樣的角度想。事實上,從長期來看,我國早期很多幣種的價值現在很難以金錢衡量了。
記:您對國內外的錢幣市場相當了解,您覺得跟國內錢幣市場的情況相比,國外有什么區別?
陳:就我了解的情況來看,國外雖然也有大起大落,但是他們的漲跌可能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在圖表中反映出來,而且主要是受到宏觀因素的影響。這個大概主要是因為國外的收藏群體比較穩定,而且收藏者主要著眼于研究和鑒賞,價格是通過自然的消耗、沉淀來體現的。但也不是說沒有投資者,國外的投資商主要投資尖端的幣品,側重于挖掘早期的、量少的或因為廣泛的沉淀已經“存市”量少的、大規格的精品。我國錢幣市場畢竟還在成長期,步入成熟階段后,我想波動會較為平穩一些。
記:您的金銀幣藏識相當豐富,平時主要是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取這些知識的?收藏方面,您能給廣大的收藏者提供哪些經驗?
陳:首先,我像其他的收藏者一樣,都會訂很多世界各地的錢幣雜志,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像很多收藏家介紹的那些途徑我也會有。不過對我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多跑世界各地的錢幣博覽會。 早期的幣賣得很發散,而錢幣展會讓我們買到自己想要的、甚至名不經傳的幣品,開闊我們的視野,同時也能結識各地的錢幣商。我跟全世界的很多幣商都有接觸,要不然就買不齊,配不了大全套。去錢幣展的時候不能走馬觀花,要仔細的參觀,只要認真去研究,就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此外,購幣的時候要多向人討教。總的來說,經常的通過對實物的了解,多學習、多交流,知道的東西就自然會累積起來。 說到收藏的經驗,很多專家都說過,我認為首先要做到“潛收心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具體的方面,以下的經驗可供大家參考: 第一,古語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要多交幣友,大家互相切磋,這樣才能不斷增益知識,才會有樂趣。同時,要增加藏品就必須多與幣商聯系,不能閉門造車。 第二,錢幣需要深入研究的幾個方面:錢幣背后的故事、發行歷史、制作工藝和設計、貴金屬的特性、市場行情和國際金價的走勢。這些要素很值得我們用心研究,也很有挖掘的樂趣。 第三,要注意尋找和保存歷史資料,比如原裝盒和證書、早期的宣傳冊,另外,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史料也要注意保存,比如我曾向朱純德先生討教過很多早期發行過程中的歷史背景和掌故,我每次都把這些信息很認真的記錄下來并予以留存。 第四,要保護好幣品的品相。我從德國買了很多特制的專柜,把幣根據發行的年份、規格、材質等歸類存放,同時,將幣盒存儲于恒溫、恒濕的書房中。我經常會欣賞自己的藏品,但從來不會不帶手套就去碰,說話的時候總是會注意要側著頭,以免濺到飛沫。 第五,要多向身邊的朋友宣傳金銀幣,也可以將金銀幣作為禮物贈送給他們,擴大金銀幣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