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助我集藏 |
發布日期:2004-11-3 11:1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中國金幣網
2004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的召開,我和每位集郵、集幣愛好者的心情一樣,多了一份喜悅。作為集藏愛好者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郵票錢幣博覽會像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它吸引匯聚五洲四海的賓朋,接納相迎南來北往的客人。只要你喜歡集郵、集幣,人們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大家仿佛就找到一樣快樂的感覺。博覽會為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觀摩學習交流的機會。我作為集郵集幣的愛好者,通過前幾屆博覽會的參觀瀏覽,不僅豐富了個人集藏,而且更增加了自己人生閱歷。我深深感到,參觀博覽會,就是自己人生經歷中的一次快樂之旅,一次舒爽心智的精神之旅。
我集藏愛好初始于集郵。到如今,郵齡已20多年。與大多數集郵愛好者一樣,郵癡不改。在2002年郵幣博覽會上,推出的自助集郵護照和制作個性化小版張,非常受人關注。博覽會第二天下午,我用了將近半天的時間,在展會臨時設立的十余個中外郵局柜臺前,挑選郵票,加蓋郵戳,小心翼翼揩干油墨跡,一頁一頁制作,直到完成,從中體會了自助集郵護照的樂趣。我做完集郵護照后,到攝影間拍照,約等十幾分鐘后,就制作出一枚精致的帶有個人肖像的個性化小版張。看到自己的形象被印在“國家的名片”上,忘卻半日奔波的勞累,心中的滿足和愜意油然而生,是博覽會讓我真切體味了集郵的快樂。
我不僅集郵集幣,而且還熱衷集藏中外專題大銅章。曾記得2001年秋季,我出差路經北京,正好趕上錢幣博覽會舉行。我來到沈陽造幣廠的展臺前,駐足觀看琳瑯滿目的各色金銀幣章,無意中我發現了一枚紫銅質紀念大銅章。臨柜工作人員見我興趣濃厚的樣子,上前介紹說:“這枚大銅章是我廠為紀念建廠105年和紀念本屆錢幣博覽會舉辦,而特別制作的,數量極少,只作饋贈禮品,不對外銷售。”我接過鑒定證書一看,這枚章,僅鑄100枚。我和服務員商量購買,最終以200元價格,購得這枚數量稀缺的大銅章。回家后,我將這枚章與自己前幾年集藏的,上海造幣廠為1995年首屆郵幣博覽會制作的一枚大銅章對比欣賞,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鑒賞水平,寫成《別具特色的博覽會大銅章》一文,在《金融時報》發表。
人民幣紙幣、硬幣這些流通貨幣,人們經常使用,司空見慣。但它們是怎樣制造出來的?別說社會大眾,就是我這樣一個多年來天天與貨幣打交道的銀行職員,也知之甚少。是錢幣博覽會有機會讓我與印鈔、造幣近距離接觸,感受錢幣選用材料,設計、生產過程那些鮮為人知的一面。2001年錢幣博覽會上,我在上海印鈔廠的展位前,親眼目睹印鈔紙水印的形成,聆聽師傅們講解水印的層次、幅面(局部或是滿版),磁性油墨的防偽作用等。在上海造幣廠的展區內,親自觀察造幣工人在機器旁,利用電腦技術進行微縮雕刻制版,沖壓印制金屬紀念章的過程。對現代造幣印鈔技術及生產環節有了初步的認識。總之,是錢幣博覽會為我們這些局外人,了解錢幣,學習貨幣知識,增加貨幣防偽和反假常識,提供了便利。
博覽會也是一個資訊信息的窗口,學習交流的課堂。作為一名集藏愛好者,我參加博覽會總是抱著“博覽知識,了解信息,開闊眼界,結交友誼”目的而來。通過前幾屆博覽會上的參觀,滿足了自己的愿望。博覽會強大的宣傳陣容,周密的組織,精彩的展示,不僅能給每一位愛好者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而且還能使參觀者便捷地了解郵幣市場行情,引領集藏指導投資。大家在參觀博覽會的過程中,能隨時索取到各類宣傳資料。特別是印刷精美的博覽會會刊,各收藏主流媒體推出的報紙特刊、專刊、號外等都一應俱全。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宣傳資料,才為參觀者提供了清晰準確的信息。它不但為集藏愛好者掌握當時市場行情,了解藏品提供參考,而且,也是日后學習研究的文獻資料。至今,我依然保存著1995年以來郵幣博覽會的報紙宣傳資料,并把它做為郵幣收藏史料加以利用。
參加郵票錢幣博覽會是難忘的,更是快樂的。它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更豐富了我的集藏。如果說,收藏愛好者有尋找精神慰籍與快樂訴求的話,那么,請到博覽會走一走,看一看吧!這里不僅彌漫著郵幣文化的芳香,更寢潤著同好同趣之間理解與溫馨。
(康清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