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幣資訊》 作者:張健初
本來就缺乏激情的金銀幣市場,過“小滿”,過“芒種”,還沒有來得及喝端午節那一杯雄黃酒,就以一副疲憊不堪的神情,提前進入了歇夏期。“貴妃醉酒”酒意漸消,也就少了一分嫵媚;“寶玉賦詩”激情不再,自然也淡了許多吟誦欲望;“猴王出世”勇氣受挫,金箍棒也變得軟弱無力;“愚公移山”遙遙無期,漸漸對前途充滿迷惘……
曾擁有“國際市場黃金價格堅挺”、“決策層政策有力扶持”、“市價位處于底部運行”、“發行總量相對最低”等四大優勢的金銀幣收藏,進入新千年后,紅紅火火在郵幣卡市場獨唱大戲,以其艷麗,以其斑瀾,以其無所畏懼的青春,成為后來居上的“朝陽收藏”。也就在這一段時間,“貴妃醉酒”從最初2600元起步,逆勢而動,最終走高到2萬元以上,打造了金銀幣市場投資增值經典神話。
為什么短短只兩三年時間,曾經的“朝陽收藏”就時過境遷,風光不再?深層次分析,原因在二級市場,但更在發行方——其一,集郵界的“新郵預訂”固然有種種非議,但它至少有公平之處,就是保證預訂者的集郵成本。新郵市價低于面值時,預訂者確實有吃虧之意,但新郵市價高于面值時,預訂者的利益也得到保證。金銀幣收藏更多是通過二級市場尋覓貨源,雖然這些貨源有時價格低于成本(非面值),但由于缺少相對權威的價格參考,其優勢,也就無法顯現。金有金價,銀有銀價,加上制作成本、發行成本等,本來極為簡單之事,因捂著蓋子搖,就復雜到收藏者敬而遠之的地步了。
其二,集郵公司是郵票發行的二級機構,盡管目前也只是上面發什么,下面賣什么,規規矩矩,不做越軌之事,但仍是保證預訂者的集郵途徑的中轉站。相比較,金銀幣發行就缺乏相應的中轉機制。收藏者要介入金銀幣,就必須經過二級市場。缺少擁有“原始價”的愉悅,收藏者骨鯁在喉,始終有不吐不快之感。通過二級市場代理,金銀幣發行方雖然省事了,但由于缺少“預訂”形式與收藏者溝通,也就增加了雙方的距離感。
其三,與近百年集郵史相比,金銀幣收藏史不及其三分之一。因為時間短暫,宣傳深度上就有所欠缺。這種宣傳,不簡簡單單是媒體的平面宣傳,更重要的是方方面面的滲透力,如郵票收藏,可通過大量通信消耗擴大影響,而金銀幣收藏,就缺乏相應的卓有成效的對策。此外,相比郵壇各種版本的郵票圖錄,幣壇也缺少權威的大眾型經濟型的金銀幣錄圖。
其四,對金銀幣自身擴張力認識不足。與郵票相比,集郵者參與一年,花費只在150元左右,特定到某一單套,更少到0.80元。而集郵者一年花費,參與到金銀幣,還不足或《紅樓夢》或《西游記》彩銀質套幣中的一枚。如此高門檻,自然限制了許多普通集藏大眾。金銀幣收藏始終不能突破狹小的“貴族”圈,其市場,也自然缺乏長足發展的空間。
金銀幣市場向淡原因,自然還有其它種種,但在上述四個方面,表現最為突出。收藏是經濟行為,是利益行為,更是文化行為。發行方與收藏者,不是簡單的“賣”與“買”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相互發展的依賴關系。這中間最重要的,就是體現“以收藏者為本”的親民性。
有“以收藏者為本”的主導思想,發行方對市場總體調控,就會更人性化。金銀幣從計劃到制作到發行整個過程,他們也會更大程度上視收藏者利益為最大利益。發行政策向收藏者傾斜,發行方、二級市場以及收藏者三方關系會更和諧更融洽,金銀幣市場,自然也就會再現當年“貴妃醉酒”般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