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流通紀念幣(天涯布衣) |
發布日期:2004-3-22 10:1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自1984年發行流通紀念幣以來,至今已發行49套62枚,二十多年,除了九七的暴炒之外,走的都是較溫和的路,特別發行前幾年,很多人還沒有發現它的收藏投資價值,一直處在“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筆者記得88年,在武漢買六動會時,市場價才0。6元,89年,在廣西南寧買建行,市場價才五元,直到九三年,人們才逐漸認識它的價值,但也只是處于價值初現,理性地慢慢升值,并沒有出現大起大落情況,筆者九四年購買全套時,不到四百元。
九六年末到九七年上半年,流通紀念幣出現了瘋狂的暴漲,幾乎消滅了四十元以下的品種,此后便成為沉淪的板塊,一蹶不振,中間雖有數次反彈,畢竟積重難返,無功而折。
其實,流通紀念幣不論從收藏還是從投資角度來看,均是上乘之選,有著別的板塊不可比的優越。
一、袖珍板塊:二十多年,只發行不到五十套,平均每年只有兩套,這在名目繁多的郵票、金銀幣、磁卡板塊中是沒有的。
二、內容豐富:雖然只有區區四十多套,但題材豐富,政治、人物、環保、動物、文化遺產、民族自治、民俗生肖、體育、國際重要事件等等都有所反映。
流通紀念幣是新中國錢幣園中的一朵奇葩。
三、總市值小:62枚的總發行量按面值大約20億元,即使按不消耗計,現在總市值也不到一百多億,平均每年不到五億,如果考慮前期發行品種大部分已消耗損壞,則市值小得多,這是金銀幣、郵票、磁卡龐大的總市值不能比較的。
四、價格低廉:全套流通紀念幣現在配齊容易,市場價格只有兩千多遠,只有一枚中檔小型張或一枚偏低價格金幣的價格,凡是工薪階層的人均有能力集全它,而眾多題材的紀念幣中豐富的內涵是一枚小型張或一枚金幣的內容所望塵莫及的。
五、群眾基礎廣泛:八十年代,當時發行的流通紀念幣基本上真正體現了流通功能,不少地方銀行均發放到各商業銀行作為流通使用,也有不少單位作為工資發放,筆者所在地人民銀行直到92年尚有四萬枚廣西紀念幣無法發放出去,因為當時群眾嫌麻煩,不愿使用,領到工資后放家一放,懶得理它,因此流落民間的不在少數,直到九七暴局,持人散幣的群眾才知道它的價值,就一直保留了下來,紀念幣因此也在百姓中婦孺皆知。
六穩定性:郵票、磁卡跌破面值的品種比比皆是,與它們相比,流通紀念幣是唯一一個沒有跌破過面值的板塊,幾乎每套新品的發行,市場價格都在面值之上。
七、政策扶持:曾有一段時間,發行部門并不重視紀念幣面世后的發展,放任自流,只不過當作貨幣發行的一個例行工作,但隨著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張,紀念幣的收藏,充當了中國錢幣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這才引起發行部門的重視,從01年開始,重新理順紀念幣的發行思路,重視題材的開發,增加了文化遺產、民俗生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品種,從中體現了政策上決心扶持紀念幣走向市場,倡導收藏的思路。
從以上看出,流通紀念幣不論從收藏角度或者投資角度而言,均是理想的扳塊。
但也有不盡人意之處,在投資過程中,不得不加以考慮。
一、防偽性差,早期的紀念幣,在制造工藝過程中,防偽設計太差,給造假者留下可乘之機,在九七炒作中,就發現不少早期品種特別是十枚珍稀動物的偽品,讓人屢屢上當,極大的打擊了參與者的信心與熱情。
二、發行量偏大,在集藏群體有限的情況下,從89年來年發行的品種幾乎全部一千萬以上,而且沒有進行過有效消耗,特別從九三年以來,當人們發現了紀念幣的價值,便再也不愿流通使用,這樣一來,發行量幾乎等于存世量。
三、重量,受材質制約,紀念幣的重量在同比價的郵票、磁卡、金銀幣中是最重的,造成流通交易中的尷尬,筆者曾帶過幾合紀念幣,在北京機場登機時被要求開封檢查,并超重而被托運,實在遺憾,如果整件長途運輸,更增加了勞動強度且加大了成本,運輸的難度又降低了安全系數。
四、發行渠道不暢:紀念幣屬國家銀行發行,具有壟斷性質,這就必然有可控制利益的空間,因此,每每發行新品,必定是“有關系”的人受益最大,一些經銷商可根據市場行情來決定新品的上市價格,投放速度控制在對自己有利的范圍之內,在早些年及最近的賀歲幣中,溢幅過高,前期利潤被壟斷了,到達收藏者或市場幣商手中,利益空間已大大縮小,這樣,削弱了參與熱情。
盡管流通紀念幣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優劣相比,瑕不掩潔,有待時日,會臻于完善,隨著投資思維的擴展,隨著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強,隨著參與群體的擴大,相信會越來越凸現它的投資收藏價值,會有更輝煌的明天。
(來源:中國集幣在線 作者:天涯布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