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有所思之一:“十年一覺金幣夢”
七對八對的借用了杜牧的一句詩,改其意而用之,自覺也可以的。在當今幣市;向后看,十年,96年。一波郵幣卡浪潮透支了愛好者,投資者,參與者十年的利潤。疼。向前看呢?誰說的準?
叫我說呢:十年后,其實何須十年,三年,五年,金銀幣的價格就不可想象。信不信由你。
十年前,即96年,我國的GDP收入僅為67885億。06年為
210871億
,是96年地3.1倍。問題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恩格爾系數的急速降低,使人們口袋里可用于溫飽以外的消費,已不是以算術級數可說明問題。十年前你口袋里的錢多少?十年前誰玩得起金幣(郵票,磁卡,銀幣倒是不少了)?十年前你們所在地區的房價是多少?而現在呢?而我還要說的是,再過五年和十年呢?
文革后的七十年代。徐白石的圖畫無非是幾百元一件,八十年代初也無非漲到萬把元。但那時對于幾十元要養一家數口的普通人,其實也不低了喲。但現在呢?
到今天為止的金銀幣,多數品種的發行量少的可憐。同樣到今天為止,了解,知道,參與該市場的人也少的可憐。可憐的人群玩為數可憐的金銀幣,當然看不出金銀幣有多稀缺。但社會人群中文化消費量的增加卻是個必然。金銀幣市場且不說一朝被社會重視,即便慢慢的“滲透”,那這個“可憐”的數量,該如何承受。
看看現在,想想未來。五年也吧,十年也吧。現在在市場上為幾元,幾十元,幾百元壞口舌的討價還價,似乎很覺小家子氣了。(當然一定會的,我也是)正如70年代買徐白石的畫,回過頭看,呀。我怎么怎樣笨呢?為什么為了幾十元錢而不買呢?
我想說的正是這個意思。金銀幣的市場將在現時真正的啟動了。不管本金,彩金;無論金幣,銀幣;對于未來都將是極其稀缺的文化品,收藏品和投資品。只要有100個富人想收藏99枚的金大餅,那市場上永遠缺一枚,假如說8001個彩金愛好者,那市場上也永遠缺一枚發行量8000的彩金。而對我們這個社會而言,這些人數成比例嗎?
干薪遍地,就差一把火,歷史往往在瞬間就可以被改寫。朋友;別錯過。
所有金銀幣的持有者,十年(五年就夠了)一覺醒來,你會笑的。呵呵。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7-8-22 11:35:40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