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春風吹綠時,我們迎來了第29個植樹節,同時今年也是我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26周年。在這春光明媚的大好時節,一場大規模的春季植樹造林運動正從南到北全面展開,全國城鄉適齡公民紛紛走向田野山岡,植樹造林,為建設祖國秀美山川,履行公民的植樹義務。 1979年2月,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根據國務院提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全國的植樹節。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植樹節的確立和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開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第一,有力推動了社會生態意識的形成。在這26年間,億萬人民經過年年履行法定植樹義務,普遍形成了愛綠、植綠、護綠的社會風尚。據統計,全國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104億多人次,累計義務植樹492億多株。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2.54%,綠地率28.51%,人均公共綠地7.89平方米。 第二,有力推動了我國生態狀況的改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啟動之前的1981年,全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經過多年的不懈奮斗,我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 第三,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特別是造林綠化的發展,為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林產品。僅以生產提供木材為例,50多年來,全國累計消耗森林資源高達130.12億立方米,相當于全國森林資源已基本采伐利用了一遍。 第四,有力促進了社會和諧。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了生態文化建設,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增加了社會就業,促進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是中國國土綠化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也是世界造林綠化的一個奇跡。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我國實現了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在義務植樹的形式不斷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成效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們仍需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總體上還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生態建設任務十分繁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濕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依然嚴重。要實現全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必須依靠全民共同努力,把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與造林綠化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深入持久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基于此,才能真正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和諧。 為紀念植樹節和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向社會公眾宣傳和倡導環保的重要性,加強環保意識,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3月10日發行了我國第一枚環境保護題材的紀念幣——植樹節紀念銀幣。 (中國金幣網 www.chinagoldcoi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