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紅、背綠”彌足珍貴
——第三套人民幣珍品介紹
從2000年7月1日起,新中國發行、流通時間最長的第三套人民幣已停止在市場上流通。這套人民幣以其主題思想鮮明,設計風格新穎,券別結構合理,主輔幣品種齊全,印刷工藝先進共有較強的防偽性等特點,在我國貨幣發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從收藏角度分析,是最有前景和潛力的一套人民幣。而在這套人民幣中,最能引起人們青睞的莫過于紅壹角和綠壹角,這是第三套人民幣中被公認的珍品。
一、票券主圖是周總理提出來的
這兩張票券設計方案于1959年1月上報國務院,2月原則批準。最初設計圖案是“干部參加勞動”,周總理看了設計方案后指示:毛主席講過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應加一張“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票券,最好把壹角券改為這樣的內容,因為1角錢中小學生使用很多,對他們可起教育作用。于是,當時負責設計這兩張票券人物圖案的侯一民教授把周總理的意圖畫了出來,即學生攜帶各種農用工具,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校園,深入農村田間地頭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場面。這兩張票券的圖案略有一些微小的差別:前者為1960年版,棗紅色,人物比例小,是側視像;后者為1962年版,背面為墨綠色,人物比例大,是正視像,其主題均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二、紅壹角券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性票券
棗紅色壹角券是1962年4月20日公布發行的首張第三套人民幣票券,該券與第二套人民幣中最后一個票券——1956年版棕色伍元券同時公布發行,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性票券。由于該券與后來陸續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其他票券票幅比例、顏色搭配、圖案結構布局以及冠號位置等不夠協調配套等原因,于1971年11月20日就開始提前只收不付,因此,這張票券現在已極難見到,是第三套人民幣中收藏價值較高的珍品之一。
三、綠壹角券是派生版別最多的票券
這張正面為深棕色的壹角券,最初設計是背面墨綠色,俗稱“背綠券”也有稱“蝴蝶券”的,因該券背面菊花圖案中間為棕色,兩邊為綠色,極象蝴蝶展翅狀。該券于1966年1月10日公布發行。由于分次印制該券時采用的鈔紙不同,因此出現有帶五角星水印和無水印兩種,前者為先印制發行,存世量極少,已成為第三套人民幣中最珍貴的品種。該券發行后不久,發現它與1964年4月15日發行的1962年版墨綠色貳角券顏色相似,不易辯認,流通使用過程中經常發生混淆,于是,又于1967年12月15日在調整背面顏色(改墨綠色為淺棕色)后重新發行了1962年版的壹角券,原壹角券(背綠)自1967年12月起銀行只收不付。這樣,壹角券的正背面圖案未變,背面顏色與1962年版貳角券明顯區別開來,因此,1962年版1角券實際上發行了兩次。背綠壹角券由于流通時間短(一年多時間),存世量極少,同上述棗紅色壹角券一起成為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兩大珍品。
改色后的壹角券(背淺棕色)又經過近30年的不斷印制發行,因其印制方法、紙張冠號位數和顏色等不同,又派生出多種差別票券。這些差別主要表現在:從印刷方法上,有凹版印刷(圖文有立體凸出感)與平版(膠版廠)印刷(圖文是平的)之別;從紙張上看,有帶五星水印和無水印之別;從冠號(即冠字和
號碼,是控制票券印制數量和防偽作用的,冠字用羅馬數字表示,號碼則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特點上看,有紅色冠號和藍色冠號、三字冠七位號和兩字冠八位號之區別,總計六種差別票券。
四、兩種壹角券上的暗記
暗記即暗藏的記號,是票券傳統防偽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一般采用微雕技術將暗記做得極其微小,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上述兩種壹角券均設有暗記。1960年版紅壹角券在獨輪車前著淺色衣服人的褲子上刻有一顆空心五角星。1962年版綠壹角券上的暗記可謂千變萬化。在最初發行的背綠票券鈔紙為空心五角星水印紙時,在正面圖案中大門右側六與第七報欄桿之間的上端有一英文字母“A”,“A”下有一個“一”,在“A”左上方還有一個英文字母“J”;在改用無水印紙后,又增加了兩個暗記,一是“A”下的“一”變為“十”,二是在“副行長章”的左上方增加了一個“人”字;該券背面由墨綠色改為淺棕色后,“人”字消失;當該券由凹印改為膠印后,“A”下的“十”又變成了“·”,同時在左數第二人的手腕上增加了一個“中”字。
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黑龍江財政專科學校錢幣研究所 張新知 許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