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金銀幣中亮相,與“端午節”密切相關。作為中國杰出歷史人物,屈原生前,并沒有“端午”這樣的節日,公元前278年,他憤而跳人汩羅江時,也不知道他這一跳,會為中華文化,增添這樣一個生動的傳統節日。戰國末期,身為楚大夫的屈原,為統一大業,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對外力主聯齊抗秦,一度為楚國爭得國富兵強、威震諸候的強盛局面。也正因為如此,他遭到群小誣陷,以及楚懷王疏遠,最終流放江南,輾轉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陷郢都,屈原悲憤至極,憤而自沉淚羅江,完結了杰出政治家坦坦蕩蕩的一生。屈原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其代表作《離騷》、《天問》、《九歌》等,能讓我們真切感受詩人焦慮而急切的情感狀態、失望而憤懣的復雜內心,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但我們在金銀幣上見到屈原的形象,最早是在1985年,當時發行“中國杰出歷史人物”第二組(1金4銀),其中銀幣第三枚,就是由成色為90%純銀精制而成“屈原”。銀幣“屈原”直徑36mm,重量22克,發行量30000枚,由沈陽造幣廠鑄造。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上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大字,下方為“1985”發行年份。背面圖案左有“屈原公元前340一前278年”簡介,右為“5元”幣額。中為屈原全身立像。畫面上,屈原手持長劍,身穿寬大衣袍,雙眉緊鎖,銀須直立,清癯而高傲,瘦弱而剛正。屈原寬大的衣袖與高聳的帽尖形成強烈對比,形象而深刻地展現了屈原復雜的內心世界。“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也許這就是詩人最后的絕唱?“中國杰出歷史人物”是中國金銀幣陣容最大的系列,自1984年始,至1993年止,前后跨越10年,共推出包括10金41銀共51枚金銀幣。其中“屈原”是在銀幣上露臉的第三位杰出人物。
屈原自沉汩羅江之日,為農歷五月初五。聞知詩人不幸,周邊百姓紛紛自發趕來悼念。他們以竹筒盛米,投人江中,以求魚蝦不去傷害先生的軀體。這種善良愿望演變下來,就是今天端午吃棕子的風俗。而端午節,也就由此而生。端有“開端”、“初”之意,初五日也稱“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五月為午月,又有“端午節”之說。不同地區,稱謂也不相同,如“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等等。另說唐玄宗八月五日生,為避“五”諱,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而始建于漢代,位于汩羅城西北玉筒山頂的屈子祠,現在則成為后人憑吊紀念屈原的屈原紀念館。金銀幣表現屈子祠的有兩枚,一枚為銀幣“端午節”,其正面圖案內環的主圖,就是屈子祠。它采用鑄幣工藝中鏡面、噴砂等技術,突出了屈原祠的浮雕感,加大了銀幣的表現力;另一枚是1996發行“長江三峽”(1金4銀)中的第二枚“屈原祠”。同以屈原祠門樓為對象,但選取角度不同。前者強調的是屈原祠莊嚴肅穆的氛圍,后者突出的是屈原祠建筑的高大威武。同一個景點兩次在金銀幣上出現,這在新中國金銀幣發行上非常少見,也表明決策者對屈原的尊重和敬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等,屈原的這些感慨,激勵了后世無數文人,也幾乎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