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獨特的“紅壹角” 已退出流通領域、深受集藏愛好者喜愛的第三套人民幣,誕生于三年困難時期。當時,按照“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總原則,印刷技術、紙張、油墨等完全擺脫了對國外的依賴,使我國印鈔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攻克了“固定位置人像水印”、“一版多色接線工藝”等技術難題,成功研制出了“一版多色雙面凸版間接印鈔機”。這些成果在第三套人民幣中使用以后,我國的印鈔技術一步跨越了20年,直接躋身于世界一流行列。但其中的“紅壹角”票種卻較為特殊。 “紅壹角”是指1958年設計,1959年定型,1960年由上海印鈔廠印制生產的、于1962年4月20日正式發行的一個票種,它是第三套人民幣率先發行的票種,也是唯一的一種。因為它正、背面圖案基色為棗紅色,現今人們俗稱“紅壹角”。 當“紅壹角”送經周恩來總理審定時,周總理認為應該增加一種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最好1角券就采用這個,因為中小學生使用的多。根據總理的指示,設計人員重新設計了壹角券,將側面像改為正面像,并且適當擴大了人物的比例。這就是1966年1月10日正式發行的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壹角券。但因其背面顏色和貳角券相近,易混淆,也就是現今人們所稱的“背綠壹角”,于是,1967年12月15日修訂了背面顏色后予以發行,即后來廣為流通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壹角券。因此,壹角券有了三種版別。 “紅壹角”規格為113.5×52mm,使用原蘇聯特字1號紙,采用一版四色凹版印鈔機印制,紅色3字軌,正面圖案為“干部參加勞動”。 說它魅力獨特,因為它有如下特點:⑴、設計印制精良,采用正、反雙凹印刷工藝,畫面清晰,立體感強;⑵、印制數量少,因中蘇關系惡化,當時使用的蘇聯特字1號紙貨源被迫中斷,只生產了2年,即被1962年版即現今稱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壹角券替代;⑶、存世量少,因當時處于“文革”時期,集幣者甚寡;⑷、獨特的設計,正、反面均標有年號(其余角券票種只有背面有年號),正面左右兩側均設有裝飾紋(其它票種只有右側設有裝飾紋),藏、蒙、維三種少數民族文字在正面(其余角券均在背面)。 “紅壹角”券因發行時間短,印制發行量少,又處于“文革”那個特殊的年代,所有集藏活動都被停止,故全品相的“紅壹角”流傳下來的極少,即使流傳下來的也大多珍藏在集藏者手中的錢幣冊內,現今市面很難一見,從而使它的集藏價值日益體現,市場價格穩步攀升。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11-7 19:17:57編輯過][/color][/al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