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在一些收藏類報刊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某某金銀幣絕對價位已低,后市具有較大的漲升空間……”。似乎低價也是推薦錢幣品種的一大理由。其實,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錢幣的漲跌與絕對價位并沒有十分直接的關系。如果僅僅以“絕對價位已低”,決定金銀幣的買賣,仍可能虧損。當然,這僅僅是指個別錢幣品種的絕對價格,而不是將整個市場中的錢幣價格進行牛熊對比。因為,熊市中金銀幣價格的整體水平,肯定是明顯低于牛市的。
中國錢幣市場有“牛短熊長”的特點。
1997年初的大牛市里,已經漲得很高的幣價,還能夠繼續上漲,售價600元的“1996年一盎司熊貓銀幣”高不高?從絕對價位上看肯定是高的。發行量很大的普制熊貓銀幣價格,居然能從100元炒到這個份上,3個月后又漲到了900元。以600元作為基數,漲幅仍然達到50%,即使是在600元追漲買進還有利可圖。但在以后長達七年的熊市中,“1996年一盎司熊貓銀幣”跌到180元,與幾年前600元的價格相比,自然是“絕對價位已低”了,但后來它又跌至90元。由此可見,絕對價位并不是衡量一枚金銀幣是否買入的主要標準。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在大行情中漲勢強勁的,總是一些發行量較小、有豐富炒作題材的金銀紀念幣,小盤質優金銀紀念幣的價格總是較高的,而處于價格最底層的普制金銀幣,往往在大行情中充當“配角”的角色,漲幅一般都會比金銀紀念幣小很多。
買賣的關鍵在于認清趨勢。目前的錢幣市場仍低迷,究竟買還是不買,還得由自己拿主意。
作者:吳偉忠 特約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