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銀幣面值確定的由來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必須首先要回顧金銀幣作為貨幣的歷史演變過程。
原始社會末期,一般等價物逐漸從家畜、貝類等物品過渡到黃金和白銀上,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因此,古代金銀幣多為稱量貨幣,幣值等于金銀重量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稱量貨幣過渡為金屬貨幣。
1816年英國頒布金本位法案,以此標志著金本位時代的正式開始,黃金走上充當貨幣的巔峰。到了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經濟危機,各國宣布放棄金本位制,金幣逐步退出流通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退出流通領域。
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牙買加協定”,規定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準,廢除黃金官價,會員國可以自由在黃金市場按市價買賣黃金,黃金作為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將由特別提款權取代。該協定從1978年4月1日生效,標志著黃金邁上非貨幣化歷程。目前,世界絕大多數鑄造的金銀幣已不再執行流通功能,面演變成紀念幣和投資幣,用來收藏和投資。此時,其原值與面值已大大分離,金銀紀念幣的面值僅是表明其為“幣”的名義,與原值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而投資性的金銀幣只是一種“幣”形貴金屬儲藏與交易手段,其面值只具備象征意義。
我國從1979年開始發行現代貴金屬紀念幣,在發行之初,面額的制定一方面綜合考慮了金銀紀念幣面額的象征性、國際金價、匯率和法償義務等因素,另一方面參照了國際上歐美一些國家的做法(至于歐美國家金銀幣面額基礎值確定的最初依據,尚無權威的解釋,一般是歷史形成的慣例。),即以80年代初國際上1盎司金幣標示面額50美元為基礎值,再按當時人民幣與美元匯率比值(約1:2)算出1盎司金幣面額為100元人民幣,其它規格的金幣面額則按重量比例增減。銀幣則以5美元作為1盎司面額的基礎值。
近20年來,我國人民幣匯率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由80年代初的1:2擴大到目前的1:8.3,客觀上造成我國金幣的面額與實際價值差異較大的現象。經過研究,在綜合考慮了匯率變化、金銀市場變化、國際慣例和法償風險等因素后,中國金幣總公司于2001開始對現行的金幣面額進行小幅調整,使其面額相對體現原值,仍以50美元作為1盎司金幣面額的基礎值,確定金幣面額的基礎值為每盎司400元人民幣,但目前標值為500元而不是400元,主要是參考了社會收藏人士和有關專家意見,考慮社會公眾對數字“4”的特殊社會心理,對其按匯率折算后的上限取整而得。
調整后,原值與面額比例已由80年代初的16倍下降到當前的5.4倍。至于為什么不調整到接近原值的面額,官方人士的解釋為:第一,匯率和國際金價隨時都在變化,處于相對穩定的金幣面額無法追隨匯率、金價作相對更改。第二,金幣作為國家法定貨幣,面額的制定應該具備一定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嚴肅性。第三,世界上主要金幣發行國的金幣面額一經確定,極很少更改。
背景資料鏈接:
金本位制實質是一個以英鎊為中心,以黃金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制度,具有自由鑄造及熔化、自由兌換與自由輸入三個主要特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各參戰國先后停止了銀行券的自由兌現,并禁止黃金出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戰爭時期均已停止實行金本位制。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1931年9月,英國放棄金本位制。
1944年7月1日,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建立起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它的主要內容是建立成員國貨幣單價和確定固定匯率制,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原則。1960~1973年,連續三次美元危機的爆發,美元兌換黃金政策解體,各西方國家貨幣與美元脫鉤,至此,美元本位制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