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錢幣上同時出現多種文字,最多的時候出現了五種文字,這在世界錢幣史上極為罕見的現象,卻是地處東西方文明交匯之地的新疆所特有的。10月19日至21日,第四屆吐魯番學國際研討會暨古代錢幣與絲綢高峰論壇在文物富集地吐魯番召開,來自國內外120余位專家學者,就新疆歷史錢幣上多文字多形制等現象展開探討。
資料圖
考古成果顯示,和田地區古城遺址中出臺的漢佉二體錢(即和闐馬錢),是目前已知新疆歷史上最早的自鑄錢幣,圓形無孔,它采用古希臘的打壓法,且打印有馬或駱駝圖案及漢字和佉盧文。可見,“雙語”文字貨幣在新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專家認為,此幣具有東西方兩大錢幣體系的特點,是伴隨著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產生的。
在這次會議上,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局長王霄飛介紹了吐魯番地區古錢幣的出土情況。文物考古工作者近年來對被盜、水毀、坍塌等遭到破壞的古墓葬及時進行搶救性清理,出土了一些珍貴文物,其中出土的錢幣主要集中在交河溝西、巴達木、木納爾、阿斯塔那等墓地,金銀幣上鑄有五至七世紀的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庫思老二世、君士坦丁四世等形象,還出土了開元通寶、高昌吉利銅錢。
王霄飛認為,雖然吐魯番地區出土的金幣均為仿制品,但這個時候金幣已經是一般等價物,只是相比較銀幣而言,金幣的造價高,導致它的普及遠遠比不上銀幣。因此,其作為賞玩物而珍藏起來的用途更重一些,有的還作為佩掛的裝飾品。而銀錢則成為基價貨幣。專家推測,這些金銀幣非本地區鑄造,從外部流入的可能性更大。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教授張鐵山介紹了新疆古代錢幣上的語言和文字,多語種的交匯在錢幣上非常顯著。
張鐵山提到,漢粟二體錢是昭武九姓各國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錢幣的形制,采用澆鑄技術,在中亞粟特地區鑄造的一種圓形方孔銅錢款式之一。其正面鑄“開元通寶”漢字,背面為粟特文。
著名的新疆紅錢,則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統一新疆后出現的。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在葉兒羌設立葉兒羌鑄錢局鑄造乾隆通寶開始,直到宣統年間庫車局鑄造宣統通寶背“庫十”紅錢止,紅錢在新疆地區使用了150多年。
新疆紅錢在形制上采用內地各省通用的圓形方孔制錢式樣,正面用漢字,背面用滿文和察合臺文標注地名。
老龍票是新疆官錢總局于光緒三十四年發行的一種紙幣,因紙幣四周邊框印有雙龍戲珠圖飾而得名。正面及背面均有漢文和維吾爾文。。
華俄道勝銀行于1913年在新疆發行的紙幣,因所發行紙幣以黃金為單位,故一般習慣稱之為金幣券。票面印有漢、維、滿、俄、英等5種文字。該紙幣是目前已知的新疆歷史錢幣中文字種類較多的。
阿爾泰通用銀券在北京印刷,面值有壹圓、伍圓、拾圓三種。正面有漢文,背面有滿文和哈薩克文。
新疆商業銀行紙幣是民國二十八年(1939)由新疆省銀行發行的紙幣。正面印有漢文,背面有維吾爾文、蒙古文。
新疆銀元票是國民黨統治后期由新疆省當局發行的最后一種紙幣。正面為漢文,背面印有維吾爾文。
新疆古稱“西域”。專家們注意到,自張騫通西域后,新疆成了連接東西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不僅是世界上著名的幾大宗教的傳播之道,幾大文明的薈萃之地,也是佉盧、焉耆—龜茲、粟特、梵、摩尼、于闐、突厥、回鶻、吐蕃、察合臺、維吾爾、滿、錫伯等語言文字的通行使用之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新疆曾流行過許多古代語言文字,據不完全統計有20多種語言文字。
張鐵山教授說,世界古代錢幣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體系,一個是以古代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錢幣體系,另一個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幣體系。東方錢幣適應于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其錢幣特點是:幣材多用銅、鐵等賤金屬,用于滿足日常的小額交易;圖飾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僅有文字;采用范鑄或翻砂澆鑄技術;形制為圓形方孔,體現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幣文多記幣值、年號及地點等。
西方錢幣以古代希臘—羅馬為代表,它適應于地中海周圍古代發達的商業經濟,幣材多用金、銀等貴金屬,用于滿足大宗的對外貿易需要;圖飾多為人物頭像或動物圖案。
絲綢之路錢幣實例表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借鑒和融合主要源于重大歷史事件。在這次會議上,內蒙古錢幣學會成員李鐵生,通過部分絲路錢幣形態學變化的實例,概括性地總結了伴隨著歷史上幾次規模較大的東征、西征而衍生出來的西幣東進、東幣西進現象的過程及影響,描述和佐證亞歐大陸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借鑒和融合。
專家們注意到,由于新疆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交匯之地,古代東西方兩大錢幣系統在此相互影響、交流,從而在圖案、形制、制造技術、銘文等方面獨具特色。
張鐵山教授認為,新疆歷史錢幣上的語言和文字,語源不同,形態各異,“體現出多語言接觸影響、多文字交融合璧的特點。也可看出新疆歷史錢幣文化的豐富性,反映出多民族經濟、文化的相互交融,多語言和文字的彼此影響。”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專家指出,和諧的語言將大大增強良好的民族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和發展。可以說,語言反映社會現象是最直接、最快的。
專家認為,以史為鑒,“新疆歷史錢幣為新疆多民族語言和諧相處、平等發展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專家分析認為,新疆歷史錢幣上的多語文交融與合璧,可以看到多種文化的接觸、碰撞和融合,相互影響,從而豐富了新疆歷史錢幣文化的內涵。新疆歷史錢幣上多語文兼用、交融與合璧,“是新疆歷史上語言文字多元化、多元民族文化并存、交流的必然產物。”
多語文合璧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說,這些多語文合璧的新疆歷史錢幣不僅是語言文字學研究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也是新疆錢幣、金融發展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一部新疆錢幣史,就是一部新疆語言文字發展史、社會發展史、經濟發展史。”
中央民族大學張鐵山教授認為,新疆歷史錢幣不僅是研究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材料,而且對于現今新疆構建和諧的語言關系,促進良好的民族關系,也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來源:滕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