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 陳璟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徽宗時期是中國藝術大發展時期,趙佶自創“瘦金體”,設立“宣和畫院”,藝術主張強調形神并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同時他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點。他用筆挺秀靈活,舒展自如,充滿祥和的氣氛。他注重寫生,體物入微,以精細逼真著稱,人稱“書畫皇帝”。
政和是宋徽宗趙佶的第四個年號,二字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取意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即位之初的宋徽宗頗有明君之氣,效法神宗啟用新法,亦有成效,但很快由于蔡京等大臣的誘導,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來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都城紹興永佑陵。
圖中所示即為宋徽宗時期所鑄政和通寶,直徑30.58毫米,折三型,純銀質地,色澤灰白,包漿老熟,錢文篆書,平素背,是罕見的宋代官鑄銀錢,為近代大收藏家羅伯昭舊藏,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銀錢應屬宮廷賞賜之物或節慶宮錢的范疇,非正式流通貨幣,殊為罕見。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兩宋的貨幣中曾談到,宋朝的金銀錢,以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鑄得最多,特別是徽宗的時候鑄得最多。因為大觀、宣和等年號都有銀錢留下來。
羅伯昭(1899—1976),名文炯,號沐園,四川巴縣(今重慶市)人。民國十年(1921)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長期經營桐油。1956年公私合營后,任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經理,上海市第二、三、四、五屆人民代表,黃浦區政協副主席、黃浦區副區長。羅伯昭廣收兼蓄,所藏古錢既豐且精,蔚為大觀。上世紀40年代,他以大洋五千的高價,收購了一枚即將流散國外的“新幣十一銖”。羅伯昭曾將個人所藏錢幣制作拓本收錄在《沐園四十泉拓》中,均為稀世珍品。羅伯昭熱愛祖國文博事業,1957年將珍藏的“新幣十一銖”等全部古泉捐贈給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受到中央文化部褒獎。然好泉之心不輟,此后仍陸續搜集,并于1962年擷其精華捐贈上海博物館,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褒獎。文革時期慘遭抄家迫害,1976年初病逝。1979年,羅伯昭子女遵照先父遺囑,將遺存的古泉幣分贈給上海博物館和家鄉的四川博物館。
趙佶在位時,曾廣泛收集歷代文物書畫,并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編纂《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宋代的繪畫藝術起到了推動和倡導作用,藝術影響延續至今。但宋徽宗極力發展藝術的高度,卻在政治上重用奸臣,吏治極端腐敗,生活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他酷愛太湖流域花石,命人四處搜刮奇石,以十船為一綱走水路運至東京汴梁,導致由于花石船隊所過之處,當地的百姓,要供應錢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為了讓船隊通過,拆毀橋梁,鑿壞城郭,因此往往讓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導致方臘起義與金軍南侵相繼爆發,內憂外患加劇,北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徽、欽二帝慘死北國。元朝宰相脫脫在《宋史》中評價道:“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政通人和寓意雖好,然統治者安于享樂、腐敗無能安能政和乎?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