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收藏界名人的資源利用不宜小題大做 |
多條相關日記, “圖釋”成定價近千元的“大”書,這難道不是小題大做嗎?
如果不是總抱著幾位名人、幾部名著小題大做的話,那么完全可以利用節約下來的出版資源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由魯迅泉志稿,想到與其時代相近、內容相關的《寒云日記》。《寒云日記》的作者袁克文(別署寒云),是袁世凱的次子,被稱為“民國四大公子”之一。他不僅是昆曲名票,愛好書法、詩詞,還極其喜歡收藏善本、書畫、古玩等,精于鑒賞,勤于考證,成就昭然。而他研究功力最深、發表論著最多的,則是古代錢幣。他著意于集藏和研究古錢幣,乃起于袁世凱帝制自為期間,可能與他表明沒有爭取立儲之意不無關系。從他公開發表的錢幣藏品看,多屬中等以上的名譽品,可見其泉學之深。他寫了很多錢幣文章和專著,在報刊上連載。他談泉的文字短小精致,富有知識性、趣味性,頗得時譽。他對外國金銀幣亦兼收并求,并選取自藏的外國金銀幣二百余品,每紙均以精楷加以題注,裝拓為四冊,名為《世界古今貨幣一斑》。在《寒云日記》中,即有不少外國金銀幣的拓片。遺存的《寒云日記》,有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僅印500冊,是袁克文丙寅(1926)、丁卯(1927)兩年的日記,記載了他與天津、上海等地一些著名錢幣收藏家和集郵家的交往,史料十分珍貴。如果將《寒云日記》加以整理,連同袁克文發表的錢幣文章一起出版,那么對于中外錢幣史研究和中國近代錢幣收藏史研究,都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出版界該出的書、可做的事其實不少,只是要恰到好處,不宜小題大做。因為一旦小題大做,制作成本上去了,書價必然就跟上去了。小題大做的書到了讀者手里,他們一看“干貨”太少,相對于預期,便會產生失望,便會覺得“價不副實”——銀子花得不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