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鋤頭挖出280斤銅錢
一個偶然的機會,聽泉友說陽朔縣高田鎮都根村村民張典耀在挖地基時挖出了一大缸銅錢,有幾百斤之多,懷著好奇之心,筆者到該村進行了一次專訪。
這是一間堆滿了各種雜物,并稱得上破舊的主人房間,一張古老的大床已占去一半。而那挖出來的兩麻袋銅錢,就被主人很隨便地堆放在床頭的雜物堆里。張典籍的母親李務嬌將麻袋一打開,頓時露出了大把大把、長滿了銅銹的大大小小的銅錢。筆者從麻袋里拿出大約20斤錢幣仔細看,發現有的已經銹穿了孔,有的部分殘缺,有的粘結在一起,但大部分字面清晰。錢幣大部分為清代的,其中雜有少量的北宋錢、明洪武錢、日本錢,版式較多。
明錢有萬歷、崇禎、洪武3種年號錢,日本錢只有寬永通寶一種,數量均不多。清錢有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5種,順治、康熙錢數量不多。乾隆、嘉慶、道光錢數量大,版別多且復雜。乾隆錢背滿文紀局,計有寶泉、寶源、寶直、寶浙、寶蘇、寶廣、寶昌、寶桂、寶陜、寶晉、寶黔、寶臺、寶南、寶川、寶武、寶云、寶福等17個鑄局。乾隆錢有大字、小字、寬緣、窄緣、方通、角通等10多種版別版式。其余諸局版別版式較寶泉、寶源兩局少些。嘉慶通寶背滿文紀局,有寶泉、寶源、寶直、寶浙、寶蘇、寶廣、寶昌、寶陜、寶武、寶福、寶南、寶東、寶晉、寶云、寶川、寶黔、寶桂等17個鑄局。嘉慶錢有大字、中字、小字、單雙點通、角通、方通等10多種版別。所窖藏錢幣中無其他器物伴出。筆者想提一提看麻袋有多重,麻袋竟紋絲不動。旁邊的一位村民笑著說:“280斤,抬回來時我們幫他稱的,你哪挪得動?芽”
家有大把銅錢的李務嬌心態很平和,李務嬌毫無戒備地說:“這是我兒子張典耀前些天在挖地砌豬欄時一鋤頭就挖了出來的。挖回來后,我們分了些給村里的孩子,你們要看就看吧。”據悉,一次挖出這么多的原始窖錢,在陽朔縣實屬少見。
挖出銅錢的地方曾是張家老屋
挖出錢缸的地方,是距離李務嬌家20多米遠的一座張家老屋。解放后,這座房子分成了幾家人共用。最近一位居住者是村里的五保戶,幾年前這位五保戶去世后,屋基就分給李務嬌。今年夏天,收完早稻后,李務嬌準備在這里砌一個豬欄,叫兒子張典耀幫她平地,沒想到兒子的鋤頭剛挖下去,就聽見“哐當”一聲脆響,露出一個陶缸邊來。“開始我不知道是什么,再一鋤頭下去,蓋在上面的蓋子全碎了,頓時露出一大缸黑黝黝的東西來,抓起一把,才知道是銅錢。”憨厚老實的張典耀說,他當時非常高興,過去總是聽老人們說挖地挖出“錢缸”來,沒想到這樣的好事落到了自己的頭上。當時村里許多小孩聞訊趕來看熱鬧,他就按當地的習俗———見者有份,順手就抓起缸里的銅錢一把把送給他們。估計送出去的有10多斤銅錢。缸口直徑約30厘米,由于年代已久遠,陶缸壁上印下一個個清晰可見的銅錢印。而挖出銅錢的地方已砌成豬圈。
該村已多次挖出古幣、錢物
據緊挨著出土錢缸屋基居住的70歲老人陸大妹回憶,張典耀挖出銅錢的這座屋基,是都根村最古老的屋基之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過去不僅從荔浦縣、平樂縣通往陽朔縣的“官道”穿村而過,而且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村里世世代代都有殷實人家,而且富貴相連,清康熙年間村里還出了一名進士。村里至今還保存有雕梁畫棟、帶花園、儲倉的古宅。
村民張繼維回憶說,1984年春,村里架高壓電線,村民一時拿不出錢來,大家決定拆賣地主張某的舊宅磚墻來賣。當時請的是湖南省民工,沒拆幾天,一位民工夜里偷跑了。第二天,村民發現屋基上留下一個長方形鐵盒。據知情人透露,這個鐵盒子里裝的是一雙金筷條和一個金碗。同年秋天,都根村的莫格家砌房子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