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寬闊的駱馬湖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島
宿遷網訊 (記者 徐其崇)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在《望洞庭》中有這樣的詩句:“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從皂河船閘乘坐快艇,經過10多分鐘的航行,就能看到位于駱馬湖中的張宅島。放眼眺望,偌大的湖面宛如白銀盤,而張宅島則像湖中立起的一只有生命有靈性的青螺。美麗的景色,不禁讓人想起劉禹錫那首贊美詩。
老漁民細說駱馬湖
登上張宅島,63歲的老漁民姜緒營感慨道,20多年前,張宅島的面積在10畝以上,經過歲月洗禮、波浪沖刷以及打沙船采沙,張宅島變得越來越小,如今小島的面積只有兩畝多。“現在我們有盼頭了,這里設立了張宅島執法組,全天候禁止采沙,漁民們賴以生存的‘避風港’能夠保住了。”姜緒營說。
說起張宅島,姜緒營說得頭頭是道。他說現在駱馬湖東北部原來叫埝頭湖,南部的叫駱馬湖,另外還有很多小湖泊。黃河泛濫侵泗奪淮以后,泗水河床逐漸淤高,至明代后期,原入泗水的沂水嚴重受阻,被迫阻滯于此,致使很多小湖泊連成一片,便統稱為駱馬湖。
清朝及以前,駱馬湖水域逐漸擴大,成為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5至20公里的大型湖泊。從明清到建國初期,駱馬湖還是滯洪的過水湖。新中國成立后,導沂工程為解決沂沭泗流域的洪水出路,將駱馬湖建成臨時水庫,汛期蓄水,汛后種麥。1958年1月,省政府決定,并報國家水利部批準,將駱馬湖改為常年蓄水庫,汛后蓄水興利。從此,駱馬湖勃發生機,譜寫了新的篇章。如今的駱馬湖已經成了防御沂、泗洪水,確保下游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成為地方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資源寶地。
島上還有16戶漁民
島嶼是湖泊生態的主要元素,是湖中生物生存繁衍的棲息地。據漁民們介紹,在駱馬湖中,曾有大小島嶼70多個,張宅島便是其中之一。有關張宅島的來歷,老漁民胡長征說,聽他的祖輩講,張宅島上過去以張姓居多,20多年前還有張家的宅子。后來由于張宅島逐漸變小,常年以打漁為生的島上漁民陸續居住在漁船上,島上就很少有人居住了。記者看到,張宅島上目前尚存幾間小屋,一眼壓水井,盡管到了冬季島邊蘆葦泛黃,幾棵樹木依然蔥郁。很多鸕鶿和漁民飼養的鵝、鴨在岸邊戲水,不大的張宅島上,大多被漁民種上了蔬菜。
老漁民胡長征對記者說,過去張宅島上有人居住的時候,漁民們用的都是15噸的小船。隨著漁民的腰包都鼓了起來,現在張宅島的16戶漁民家家都換成了120噸的大船,所以大家都住在船上,船靠在張宅島邊,成了張宅島的長期守望者。“我們的船只全部靠在張宅島,打漁歸來我們就到島上走一走,我跟這個小島已經打了30年的交道了。”胡長征說,如今和張宅島密不可分的16戶漁民,只有兩家姓張,大家都是張宅島的“島民”。
岸邊驚現古代錢幣
漁民胡小雙從船艙里拿出幾枚古錢幣,記者看到,有的古錢幣是康熙年間的,也有的是光緒年間的。胡小雙說,不久前他在小島上閑逛,看到波浪拍打小島之后,泥沙中露出幾枚古錢幣,便撿了起來。他認為這些古錢幣足以證明張宅島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
“張宅島過去是長方形的,矗立在湖中很是美麗。”胡小雙說,一個夜晚他在小島上打盹休息,突然一個下蛋的老鱉爬到跟前,他嚇了一跳。他把它捉住之后賣給一個養鱉的人,放在魚塘里繁衍后代。胡小雙說,島嶼周圍的水域生長的水草、合適的溫度,有利于魚類繁衍。因為島嶼是鳥類生存的重要環境,島上生長很多的植物多數是蘆葦,它能為鳥兒壘窩繁殖后代,也是長途奔波的候鳥的“服務區”。是啊,駱馬湖里這個青螺般有生命的島,有鳥兒飛翔,有魚兒跳躍。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夜幕降臨之前,天空中飛來的鳥兒排著隊,在湖面匆匆飛來飛去,那種景色美不勝收。
小島變小漁民堪憂
記者了解到,駱馬湖水多來自沂蒙山洪和天然雨水,沿湖又無工業污染,常年水體清澈透明,湖灘淺水中生長密密麻麻的蘆葦和眾多浮游生物,為魚類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據介紹,湖中魚類多達56種,以銀魚、青蝦、螃蟹、龍蝦最佳。駱馬湖銀魚,通體潔白透明如美玉,形狀如根根銀條,肉質細嫩鮮美,有“水中白銀”、“水中人參”的美譽。駱馬湖生產的大青蝦,色青、個大、皮薄、肉飽,名聞遐邇。以此為主要原料制作的“醉蝦”別有一番風味,對食客頗具誘惑力……
據介紹,駱馬湖中除了大家熟悉的戴場島,還有鮮為人知的陸圩島,這里以前是鄉政府駐地;陸渡口島,上面有抗日戰爭紀念碑,后來沉入水中;城上島,過去是駱馬湖中的集市,曾經是土匪窩……
張宅島和駱馬湖中其他島嶼一樣,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上蒼留給宿遷人的一份珍貴的禮物。在漁民的記憶中,過去的張宅島較大,而現在卻變得很小,這讓“島民”們很是擔憂。“這里是我們停船休息的地方,如果遇到臺風,張宅島就是我們的救命島,漁船停在島邊,我們無憂無慮。”老漁民姜緒營說,張宅島水域含沙,因周邊多為淺灘,采沙費用低,這也成了采沙人看好的地方。正因為前些年采沙瘋狂,采沙船步步緊逼張宅島,才使得張宅島面積嚴重“縮水”。
聯合執法保衛小島
令漁民們欣慰的是,今年9月28日,一個保護張宅島的執法組進駐了,從此,再也見不到有人采沙了。漁民胡長征說,執法組沒進駐之前,張宅島附近盜采嚴重,機聲隆隆。執法組進駐后嚴厲打擊非法采沙,張宅島周邊盜采現象得到了遏制,湖水變清了,張宅島漁民看到了希望。記者看到,張宅島邊上停著一艘生活船,這就是張宅島執法組的工作地點。記者了解到,這個執法組在宿遷市駱馬湖禁采指揮部領導下,由湖管辦牽頭,聯合國土、漁政、沂沭泗、駱運、公安等多部門組成聯合執法組,對張宅島水域進行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執法,長期禁采,守護張宅島這個大自然的饋贈。執法人員對記者說,這個執法組有近30人組成,到目前為止,已在張宅島周邊叫停采沙泵船370多艘,并查獲從新沂方向駛來的中轉船6艘,駁載黃沙一萬余噸,全部用于張宅島護坡加固之用,漁民拍手叫好。
看到執法組設在張宅島上,漁民們很是高興,他們說,張宅島是他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地方,保住它就是保住了他們的生命線,保住了駱馬湖這片凈水。還有的漁民希望,如果能把小巧玲瓏的張宅島開發成度假村,那更是世外桃源。
來源:宿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