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錢與先秦貨幣 |
發布日期:08-04-03 16:0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所謂先秦貨幣,即秦始皇統一之前的貨幣。它們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這個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以后,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也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 錢學界一直有著“西周錢無遺”之說。意思是,西周沒有傳世的錢幣。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譬如說,西周與東周的貨幣有許多相同之處,而東周就有很多貨幣傳世,怎么來區分它們?譬如我的一位朋友就收藏有一枚西周錢,錢文是小篆。我們知道,小篆體是秦統一后才向全國推廣的,西周錢是先秦貨幣,錢文應是大篆,所以小篆體西周錢定偽無疑。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來將都城東遷,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他一些諸侯立周平王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后的周王朝為東周。 貨幣起源于商品生產和交換。原始社會早期,人們以氏族部落為單位,過著群居的生活,生產力極度低下,勞動工具十分簡陋,只能依靠集體勞動獲得有限的生活資料,勉強維持生命,那時還沒有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人們在維持自身生活必需之外,有了剩余產品,就產生了交換的需求。商品交換一開始是物與物的直接交換。物物交換困難很多,后來,人們從無數次的交換就比較容易成功。于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一種一切商品都能同它相交換的商品,這種商品稱之為一般等價物。我國古代曾經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很多,如貝、玉、刀、鏟、紡輪、帛等等。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貨幣。 商代是我國奴隸社會的一個大發展時期。商代的生產工具,已經不是石器而是金屬工具。隨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之間的分工,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曰趨鞏固和加強,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在商代取得了顯著發展,“商人”的名稱可能即由此而來。商王和貴族經常以貝賞賜給臣下僚屬,貝在當時起著貨幣的作用。貝為什么能起著貨幣的作用呢?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貝本身有使用價值,它可以做裝飾品,在古代還是吉利的象征;二是貝有天生的單位,便于計數作價;三是貝堅固耐久;四是貝便于攜帶;五是貝要去很遠的大海尋,花去相當勞動。 貝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實物貨幣,以朋為計量單位,十枚貝殼為一朋。在當時帝王賞賜給臣子的物品中,最普遍的就是貝。貝字屢見于卜辭,在殷代,貝字與財字同義。貝用作貨幣,在中國文字結構上也留下了明顯的痕跡。一些與財富、價值、交換有關的文字,如財、貴、賞、賜都與貝字有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天然海貝供不應求,我們的祖先開始仿制各種代用品,如陶貝、石貝、玉貝等。到商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銅貝,由于沒有文字,古錢學家稱之為“無文銅貝”。這種銅幣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商墓中均有出土,是我國金屬鑄幣的鼻祖。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這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是我國最早使用的貨幣。銅貝的出現是商代后期,是在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后的事。銅貝,作為貨幣在商代還尚未廣泛使用。 秦統一中國前,由于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后開始,并以仿形生產工具進行鑄幣。據考證,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符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西周、東周時期的最初布幣,都較大程度保留著鏟形農具“鎛”的形狀。“鎛”是“布”的同聲假借字,“布”“鎛”古代通用。追根溯源,在農業發達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農具鎛早在殷商時期就曾充當重要的交換與讓渡的財產,爾后逐漸成了交換等價物。進入戰國時期后,它的形狀逐漸過渡到一種金屬鑄幣形式的原始布,即早期的空首布。以此為始,流通于春秋戰國整個時期,歷時數百年,它的鑄造由粗糙到精致,由無文到有銘文,按形制與時間先后可分為空首布和平首布兩大類。 西周春秋之間,社會冶鐵業的產生、鐵器的使用、商業的發展,促進了貨幣的流通,金屬鑄幣開始逐步代替貝幣和各種實物貨幣。在我國不同的地域里,依據不同的自然環境與生活條件,不同的實物演變體系,先后出現了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等不同形態的金屬鑄幣。西周時期還出現了金屬貨幣——原始布,但鑄造尚少。 刀幣則是一種外形與刀相似的青銅鑄幣。它是由當時叫做“削”的青銅工具演變而成的,其特點是柄端有環,柄身有裂溝。刀幣起源于戰國時期,漁獵及手工業較發達的東方齊國,即現在的山東半島地區。由于齊刀面文有“化”字,人們又稱其為刀化(貨)。司馬遷《史記》所記古貨幣中,刀居其一。到了戰國中期,刀幣流通領域擴大到了燕、趙等國,形成了齊刀、尖首刀、明刀、直刀等幾大系統。 隨著布幣和刀幣的演進,在戰國中、晚期出現了環錢。環錢最初是仿紡輪或玉環鑄造的,因呈圓形,所以又稱“圓”錢。人們習慣于把這種貨幣的錢體稱作“肉”;錢孔稱作“好”;錢體外緣突起的部分稱作外郭、周郭或邊緣等;穿孔外緣突起的部分稱作內郭。 環錢的體圓有孔的形制,比刀形、布形的鑄幣形體更便于人們的攜帶和授受,是一種符合商品交換需要的、更加進步的金屬貨幣形式。因而這種貨幣出現后,便很快流通。尤其是到了先秦時期,除了楚國之外的廣大地區,基本上都開始流通和使用鑄有重量的環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廢除了六國復雜紛亂的幣制,在原有秦“環錢”的基礎上,統一了中國的貨幣單位和形態。規定黃金為上幣,銅為下幣,錢面上鑄有“半兩”二字,史稱秦半兩,其形狀為方孔圓錢。自此,先秦貨幣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
上一篇:宣古愚巧計購元寶 |
下一篇:從小圓孔里看香港的百年滄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