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閩臺淵源的古錢幣 |
發布日期:08-03-19 09:1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收藏快報 福建陳阿泉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緊密相連,歷史上因地緣相近、血緣相通而建立了密切的文化聯系與經濟往來。從古錢幣上也可以反映出來。 福建官方的鑄幣機構,最早出現在五代十國時,閩王審知在公元916年鑄鉛質開元通寶小平錢,有光背、背“福”及背“閩”(圖1)等三種。后來王氏政權又開鑄開元、永隆等鉛質大錢(圖2)。此后除元朝外,歷代福建均有鑄錢。宋初全國四大鑄錢機構之一的豐國監即設在福建建州(今建甌)。據有文字記載以來,三國時期是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往來臺灣的最早時期。公元230年春正月,吳王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擅洲”(詳見《三國志.吳書》卷二《孫權集》),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這次前后經歷了一年之久的軍事遠征行動,是大陸與臺灣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往來活動,加深了大陸對臺灣的認識和了解。而閩越人移居臺灣則在遠古,閩臺經貿文化關系蓬勃發展卻是宋元時期的事。其時福建經濟社會在五代閩國的基礎上又有長足進步,尤以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走在全國乃至世界前列,開辟了極具影響的“海上絲綢之路”,遂使閩臺關系得到空前發展。隨著福建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有部分民眾東渡臺灣海峽,移居到澎湖以至臺灣,最早見于記載的是唐代,詩人施肩吾于公元806年率其族遷居澎湖定居。(詳見陳懋仁《泉南雜志》卷上)。此后歷朝歷代都有閩人遷臺,正如連橫《臺灣通史》所載“歷更五代,終及兩宋,中原動蕩,戰爭未息,漳(州)泉(州)邊民,漸來臺灣”。由此不僅揭開了臺灣開發的新篇章,也把福建發達的商品貨幣經濟帶到了臺灣。一千多年前的“開元通寶”、“元祐通寶”、“元豐通寶”、“政和通寶”等(圖3),在臺灣多處出土即是明證。 元代時,更多的大陸漢人來到澎湖,并開始向臺灣島發展。元政府為經營臺灣,在澎湖首次設立了官府“澎湖巡檢司”,隸屬泉州路晉江縣,負責巡邏緝捕,兼辦鹽課。明代中葉,福建巡撫黃承玄奏請加強澎湖防務,以防日本侵襲。嘉靖、萬歷年間,前往臺灣的大陸商船和漁船大增。天啟元年(1621年),鄭芝龍到臺灣追隨顏思齊(海澄人)海上武裝集團,顏病死后,鄭芝龍被推為首領,以臺灣為根據地,招募饑民數萬人用海舶載至臺灣開墾,出現了第一次移民高潮。 明末,臺灣一度為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侵占。1661年,鄭成功以福建廈門為抗清基地,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對臺灣及澎湖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鄭氏政權奉南明永歷帝為正朔,在閩、臺鑄造(另一說委托日本代鑄)“永歷通寶”錢(圖4)在閩臺行用。1683年,施瑯率水師攻占澎湖,臺灣鄭氏政權向清軍投降,臺灣歸屬清政府后,更多的大陸漢人遷移臺灣,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針對當時臺灣沿用與政治統一局面相悖的幣制混亂狀況,福建巡撫張仲舉奏請朝廷,收購永歷舊錢銷毀改鑄新錢。經題準后,即設爐開鑄背有滿漢“臺”字的康熙錢(圖5)。 1888年臺灣正式建省,與福建分治。此前,臺灣在行政上歸屬福建管轄至少有五、六百年之久,臺灣正式成為福建所轄府治也有200多年。此間,由于外國銀元的流入和影響,閩臺兩地為了抵控洋錢的侵入,兩地均有仿造外國銀元形制和重量的銀元、銀餅。如福建鑄造的漳州軍餉(圖6)、臺灣鑄造的筆寶銀餅、壽星銀餅、如意銀餅。嗣后,福建官局還試鑄了庫平七錢二分的光緒元寶銀元,開鑄了庫平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等版式的銀角,臺灣也在臺灣鑄造了上述三種版式的銀輔幣,二者的制式和風格基本一致,說明無論是臺灣建省以前還是以后,當地的貨幣鑄造、發行、流通與管理,均與福建省有著密切聯系。 |
上一篇:簽字版袁大頭一年間就從65元炒到了250元 |
下一篇:難識別的"花錢"升值空間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