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鑄幣趣談(金融時報) |
發布日期:08-02-02 10:5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幣值只有十分之一分的銅幣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香港被英國占據。英國殖民者為了加緊控制香港的財經命脈,繼而搶占中國市場,便于1845年在香港設立東方匯理銀行香港分行(又稱麗如銀行),1847年東方匯理銀行在香港發行鈔票。1863年英國皇家造幣廠開始鑄造“香港一仙”、“香港一文”銅幣,投放香港市場流通,“香港一仙”幣值相當于一分,可換10枚“香港一文”銅幣。1866年“香港一文”銅幣改版鑄造為“香港一千”(圖3)銅幣,“一文”及“一千”銅幣的幣值都是一密耳(ONE MILL),即十分之一分,這兩種銅幣是香港貨幣史上幣值最小的貨幣。 “香港一文”銅幣,直徑僅1.5厘米,重量為0.98克,正面中間鑄有圓孔和內廓,內廓四周為對讀“香港一文”中文字樣,背面上緣環鑄英文“HONG-KONG”,下緣是“ONE MILL”,內廓上方鑄有皇冠圖案,下方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英文縮寫“VR”,左右兩邊是鑄造年份。“香港一千”與“香港一文” 樣式相仿,只是幣面的“文”字改為“千”字。 從香港“一文”及“一千”銅幣的樣式,可以看出該幣設計者頗費一番“苦心”。在香港銅幣鑄造前,香港市面流通的貨幣主要是清朝的銅錢及墨西哥“鷹洋”等,由于港英當局擔心這種新型的銅幣投放市場后被華人拒用,因此香港“一文”及“一千”的錢型仍舊仿照中國古錢的樣式,在幣中留有中式的圓孔和內廓,并在幣面鑄上中文,形成了這種中西合壁的鑄造風格。 盡管港英當局在香港銅幣的設計上“用心良苦”,但“香港一千”也只鑄行一年就不再鑄造,原因是“香港一千”與10倍幣值的“香港一仙”讀音容易相混淆,再加上“一文”及“一千”的幣值太小,在流通中作用不大,因此兩種幣值僅十分之一分的香港銅幣便退出香港的貨幣流通領域。 最早鑄上中文字“圓”的銀幣 1866年英國殖民者在香港設立造幣廠,開始鑄造“香港壹圓”、“香港半圓”銀幣流通市場。該銀幣是在中國領土上鑄造的最早的機鑄銀幣,而且是最早在幣面鑄上中文字“圓”的銀幣。 香港鑄幣與其它的英國殖民地鑄幣一樣帶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幣面大都鑄有英國女王頭像。這套香港早期銀幣也不例外,正面為英國女皇伊麗莎白頭像,邊緣上方鑄英文“VICTORIA”(維多利亞),下方為“QUEEN”(女王),兩側飾凹凸花邊。背面中間鑄有中國風格的“壽”字圖案和中文“香港壹圓”、“香港半圓”字樣,右下方是發行年份。 香港早期銀幣發行后,因不受華人歡迎,加之香港地小人稀,因此流通并不廣。從1866年開鑄,到1868年停止鑄造,只鑄行了短短的3年時間,此后香港造幣廠的機器設備便賣給日本。香港早期“壹圓”、“半圓”銀幣,由于鑄造時間短、鑄量少,留存至今的更是少見,由于其在鑄幣史上的開創性地位,因而成為錢幣愛好者搜集的珍品。 |
上一篇:老銀幣收藏漸入佳境(新聞晨報) |
下一篇:種類復雜的大中通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