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銀幣收藏漸入佳境(新聞晨報) |
發布日期:08-02-02 08:5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
□吳偉忠 說起來也許你不信,近年來錢幣市場漲幅最大的板塊,既不是前幾年風光無限的彩色金銀幣,也不是最近炒作的聯體紀念鈔,而是長期一直默默無聞的老銀幣板塊。老銀幣價格多年來一直很平穩,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普通版“袁大頭”等低檔銀元一直在50-60元左右盤整,但從2005年秋季起開始攀升,至2006年秋漲到120元,現在市場上成交價已達到200余元一枚。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絕大部分老銀幣的漲幅都超過兩倍。 以普通版“袁大頭”為例,它是銀元藏品中最常見的一種,雖說當年鑄量大,目前存世量也較多,但近年來藏市里的需求量更大,因為老銀幣的禮品消耗量非常大。由于老銀幣曾在民間廣泛使用,知名度很高,“袁大頭”等銀元可謂家喻戶曉,且很多普品的售價并不高,2005年一枚民國3年鑄造的“袁大頭”僅賣50多元,一枚民國23年“船洋”約60多元,一枚民國18年鑄造的“孫中山像貳毫銀輔幣”還不到10元錢,如此低價為以后的升值打下了基礎。去年年底曾有錢幣集藏大戶專門在國內一些集幣市場里掛牌高價收購“袁大頭”等老銀幣,可見他們對老銀幣前景看好。 除了收藏隊伍增大之外,銀價上漲也是一個直接原因。目前銀的市價約4元/克,而一枚“袁大頭”重26.5克,算下來其銀的市價就有100多元。由于“袁大頭”是貴金屬幣,具有保值性,投資風險較小。 “袁大頭”等低檔銀元近一年來走俏藏市,而有飛龍圖案的各種“龍洋”更是炙手可熱,如廣東、湖北、云南、“江南省”等鑄造的“光緒元寶”、“宣統元寶”等品種。一對老版云南“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銀幣,一年多前市價僅800元左右,而目前已升至1700元以上;以“干支”紀年(如甲辰、辛丑等)標注的“江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全套共8枚),除了“甲辰”(約400元)之外,其余每枚都在600元以上甚至上千元,而“癸卯”和“己亥”干支年號的銀元更是接近2000元,該價格已相當于一年多以前的2.5倍甚至更高,老銀幣收藏正漸入佳境。 低檔老銀幣漲幅較大,老銀幣珍品表現更出色。近幾年來全國各地舉辦的錢幣拍賣會上屢有老銀幣拍出好價錢的紀錄,2006年春季北京誠軒拍賣會上,一枚1898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元試鑄樣幣,以236.5萬元榮登錢幣專場拍賣最高價。從近年錢幣拍賣情況看,一些珍貴的機制幣已取代古錢幣和紙幣成為錢幣拍賣中的“龍頭”。 [相關資料] “袁大頭”銀幣共有四種面值:壹元、中元(五角)、貳角、壹角;含銀量分別為90.4%、78%、70%、70%。其中最常見的為壹元“袁大頭”。除普通版1元“袁大頭”價格上漲較快外,其他面值的漲幅也較大。 “袁大頭”版本很多,按年號可分為民國3年、5年、8年、9年和10年等,其中民國5年的鑄造量較少,市價較高;另外甘肅省鑄造發行的標有“甘肅”字樣的“袁大頭”存世量極少,市場價每枚3000多元。最珍貴的是民國3年(1914年)的1元簽字版,因在袁世凱像右側刻有意大利雕刻專家魯爾治.喬治的拉丁簽名L.GioRGi,由天津造幣廠試鑄,并未流通,目前身價幾十萬元。普通藏家介入很難,若能尋到此類藏品,日后還會有升值空間。 |
上一篇:錢穿上的美麗錯誤 |
下一篇:香港早期鑄幣趣談(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