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賣官與“四出五銖” |
發布日期:08-01-26 09:4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收藏快報 江蘇季剛俊 漢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漢武帝于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鐘官 掌鑄錢 、辨銅 掌原料 、均輸 掌制范 ,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由于“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沿用了七百多年。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到周邊鄰國。泰國現在的貨幣仍以“銖”為單位,與此有一定關系也。 公元168年漢靈帝劉宏繼位,當時年僅12歲,是東漢十四帝中的第十二位皇帝。他昏庸無能,任縱宦官妄為,又貪財如命,竟然公開賣官。光和元年(公元178年 張榜出賣官爵,其榜文內容為:“公”要價一千萬,“卿”要價五百萬。其價就是“五銖”錢,這一千萬就是一千萬枚“五銖”錢,有錢者可現錢交易,無錢者上任后加倍交付。官員升級也要先交賣官錢,而無錢者一律不升。這位靈帝施政無道,但他生財“有方”。在不到十年時間里,賣官所得已積“五銖”錢巨萬,貯存于庫中。 于中平三年 公元186年 ,靈帝又令開鑄新的“五銖”錢,為有別于庫中所貯“五銖”錢,他別出心裁,將新的“五銖”錢背鑄出四道斜紋,此紋由穿孔的四角直達外郭,世稱“四出五銖” 見圖 。所鑄的“四出五銖”比一般“東漢五銖”鑄造得要好,錢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徑為2.5厘米,穿徑約8毫米,廓厚0.15厘米,重3.6克左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堂堂一國之君,如此貪婪;竟以賣官攬錢以充金庫。在這樣的昏君統治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民憤日深。“四出五銖”鑄行后,老百姓就利用錢上形象,詛咒統治者說:“京師將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時間不久,終于招惹了黃巾大起義,東漢政權危機四伏,靈帝搜刮百姓積聚的錢財,真像“四出紋”那樣向四處散去了。兩漢400余年劉家天下數年后終于土崩瓦解。 |
上一篇:百福大花錢 |
下一篇:豫州拾兩錢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