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鄧通錢” |
發布日期:07-08-09 14:3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花國民 2007.8.9 ...中國商報網站 《史記·佞亻幸傳》:“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口昔吮之。文帝不樂,從容問通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問病,文帝使口昔癰,口昔癰而色難之,夫吸膿血于口中,乃天下之至穢,雖以父子之親,有不能勉強者。”意思是說,漢文帝患上病癰,命太子來吮癰,可太子沒這樣去做,而是鄧通吮之。鄧通因這一舉動而得罪太子,引起太子對他的不滿和厭惡,以至后來他的命運徹底改變。漢文帝去世后,太子即位,為漢景帝,景帝先罷免了鄧通的官職,再以“盜出徼外鑄錢”等八大罪名,下獄驗問,并被判巨額罰款,鄧通的全部家產統統被沒收還不夠,最終落得個“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的下場。 雖然這件事情極富傳奇色彩,流傳甚廣,四川地方志上還記述著鄧通鑄錢的山名和雅安附近的“鄧通城”,還有一處名叫“餓死坑”(相傳當年鄧通餓死的地方)。《辭海》中記載:“鄧通,西漢蜀郡南安(今四川樂山)人,漢文帝時,為黃頭郎,后得寵幸,官至上大夫,前后賞賜無數,并賜給蜀郡嚴道銅山,許其鑄錢,鄧氏錢遍于天下。后人常用他的名字比喻富有。景帝即位后,免官,不久家財盡被沒收,寄食人家,窮困而死。”查《漢書·食貨志》,也有記述:“吳以諸侯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錢布天下。”史說西漢吳王劉氵鼻丹陽銅礦鑄錢,文帝賞賜鄧通蜀郡嚴道銅山鑄錢。前者說“丹陽”,即今安徽宣城,后者說“嚴道”,即今四川滎經;所謂“即山鑄錢”,是把銅礦中開采出來的銅礦石,熔煉成銅,然后不添加任何其他金屬,就地鑄造成錢幣,減少運輸困難,節時省工。 劉氵鼻和鄧通即山所鑄的四銖半兩錢(秦時半兩錢為十二銖,漢朝半兩錢陸續減輕重量,但仍稱半兩,呂后時減為八銖,文帝時減為四銖)基本上按照漢文帝的法定標準。但是鄧通在嚴道即山所鑄之錢(原始銅,為紅銅錢)與文帝所鑄之錢(為人工配比的銅錫合金,為青銅錢)除有銅質上的區別外,在形態上也有不同,如在錢面的穿上下凸起一塊銅,這些凸起的銅塊有規則的,有不規則的,有成形的,有不成形的,錢在2.3厘米至2.4厘米,重2.7克至2.95克,或錢徑在2.4厘米至2.5厘米,重3克至3.75克。特點有6個方面:一是錢面上下有全凸起(圖1)。二是錢面上下有不規則凸起(圖2)。三是錢面上下有長方形凸起。四是錢面上下有正方形凸起(圖3)。五是錢面上下有三角形凸起。六是錢面上有一橫條或下有一豎條,這些有規則或無規則的形狀,只是鎖定在錢面穿上或穿下某一部分隆起。 對于這些隆起物,有幾種分析:第一是由于錢徑不符合標準而減輕了重量,在錢面凸出一塊銅既加重又省工。第二是鄧通本人有開采不盡的銅山和用之不完的財富,給每個錢幣上多加上一塊銅,彰顯自己的財氣。第三是鄧通為區別自己與他人之錢,別有用心地采取一種錢面凸起的方式,都有可能使他在錢范的錢模上挖掉一塊,這樣鑄出的錢,便是我們今天所見到錢面上有不規則凸出物的半兩錢,俗稱“鄧通錢”。 |
上一篇:飛來的對錢 |
下一篇:方孔錢始于秦半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