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錢幣的六大變革 |
發布日期:07-08-24 09:4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劉 征 2007.8.23 ...中國商報網站 我國鑄幣出現文字可上溯到西周的空首布,至戰國末年一直為古樸的大篆體。前221年秦統一幣制后至唐武德三年(620年),其錢文多數為見方的小篆體,自621年唐給事中大書法家歐陽詢以工整的隸書入開元通寶錢后,隸書則成為唐至宋500年間大多數錢文書體的主流,此為變革一。而開新朝之元通行寶貨的開元通寶錢的誕生,形成了錢文二字加通寶的鑄幣體系,這一錢文固定格式,為后世1300年大多數四字錢文定式,如大宋通寶、大元通寶(篆文)、大明通寶等,此為變革二。而象征著“天圓地方,天地一統”的秦半兩可稱中國方孔圓錢之鼻祖,但是,唐以前的方孔圓錢大小輕重不一,各朝錢幣衡制一直沿承周朝兩 銖 制。即半兩為一 或十二銖,一銖為十 。而且銖兩衡制有大有小輕重不等。以距唐最近的隋朝五銖為例:1000枚隋五銖重5000銖即13.34斤,隋一斤等于上古三斤,換算過來即5000銖重約4.5斤,每枚隋五銖重6分9厘余。唐開元通寶錢1000枚重6.4斤,10枚為一兩,1枚重一錢,大小輕重合宜,行制俊美,攜帶方便。由此,唐朝幣制形成了新的系統,開后世兩以下十進位衡法之始,下至清朝基本相沿不變,此為變革三。 八年安史戰亂后,使轉衰的唐朝急需恢復經濟;藩鎮割據與兼并又使均田變私田,租庸調法換成兩稅法,政府為轉嫁危機,變本加厲搜刮民財,商賈見機漁利,活動頻繁。由于戰爭不斷,糧草兵馬和南北物資調配皆需加速流通與運轉,故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間的商貿往來十分活躍!扒笾轳{滄海, 采玉上荊(荊山)衡(衡山)”、“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可謂當時的真實寫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邸店發展了,柜坊和飛錢出現了。 邸店是專供客商存貨、交易和居住的地方,早在南朝就已出現,到中唐以后邸店多了起來,長安商賈用三萬錢在西市買地建房20間,號稱竇家店,每日招客獲利數千;大商人王布于東市開邸店日進斗金。定州富商何明遠把邸店設在驛站邊,供客商作旅店兼商店之用。由于商往頻繁,交易數額大且不方便,遂邸店轉變為許多存錢的柜坊,專替人收支現錢。如揚州富翁張志的妻兄遠道而來,張志給他一頂席帽說“你日后用錢,以此為信物,到揚州北邸藥店,可支取一千萬錢”。后來果真兌現。由邸店變柜坊到私家錢幣兌換,刺激了商賈和市場!缎绿茣な池浿尽肪54載“德宗貞元至憲宗元和年間,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飛錢即“便換”,是匯票的雛形,唐朝出現匯兌制標志我國貨幣在商品流通領域中一次重大突破,此乃變革四。 安史叛軍私鑄“得一元寶”、“順天元寶”,戰后,唐代宗受其影響于大歷年間首鑄大歷元寶,創元寶入錢之首。加之通寶始于唐開元,泉寶始于唐乾封,重寶始于唐乾元,玄寶始于唐咸通。五大寶類錢文的形成,使半兩、五銖等僅以衡制單位定名的錢文體系,從此退出華夏幣史舞臺,這是唐朝貨幣流通領域意識形態上出現多元化認識的開端,為后世以寶為固定版式,隨之產生一系列錢文體系奠定基礎。此為變革五。 845年唐武宗為抵制錢重物輕和盜鑄惡錢之風,增加財政稅收,令全國廢減各宗教,將其銅像鐘磬爐等銷毀,置錢坊設官爐鼓鑄會昌開元與朝廷京錢并用,此舉自三國直百五銖背為(即蜀益州犍為郡)錢之后,首次以州級錢局身份鑄制背文紀地錢(即背昌、洛等23種會昌開元),雖鑄制粗糙,但扭轉了惡勢,此為變革六。 唐朝錢幣六大變革,堪稱華夏幣史重大轉折期,雖有弱點存在,但其主流是進步的,不但給后人留下極其豐厚的遺產,而且給當時社會的經濟帶來轉機。 |
上一篇:讓錢真能生錢 在古錢幣中淘金做到有的放矢 |
下一篇:“地下錢柜”現身長子 已出土銅錢約1.5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