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錢真能生錢 在古錢幣中淘金做到有的放矢 |
發布日期:07-08-22 14:3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中財網 ![]() 相較于拍賣價格動輒數十萬或數百萬元的油畫雕塑與古代字畫來說,錢幣一直是所謂的"大眾收藏"。過去即使是在大型拍賣會上,一般錢幣拍品的成交價也就只有幾百元,一些稍珍貴的品種也不超過數萬元。但近年來錢幣拍賣市場卻表現得相當搶眼。但是,并非所有的古錢都具有收藏價值,收藏古錢幣時有必要掌握識別技巧,應做到有的放矢。 在古錢幣中見證歷史 在前不久的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郵品錢幣銅鏡"專場拍賣中,一枚"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錢幣以134.4萬元人民幣成交,刷新了由中國嘉德保持的中國古錢幣拍賣世界紀錄。也是自此屆中國嘉德刷新的第三項世界紀錄,前兩項世界紀錄分別是由一枚民國十八年孫中山像金質呈樣幣(成交價6,160,000元)創下的中國錢幣拍賣世界紀錄,和一張"宣統辛亥年陜西官銀錢號拾兩"紙幣(成交價694,400元)創下的中國單枚紙幣拍賣世界紀錄。其中宣統辛亥年陜西官銀錢號拾兩"紙幣印制于清末,發行于辛亥革命時期,在解放前即是著名的"大名譽品"。由于印刷極精美,號稱"陜西五彩龍",被譽為清鈔中最精美的珍品。此次雪藏60年后重出江湖,該精品日后的升值空間仍被眾多買家看好。這不僅刷新了中國錢幣拍賣世界紀錄,也使買方市場看到錢幣投資的潛力,"大眾收藏"同樣大有可為。 我國古錢幣收藏的第一個熱潮,出現在清乾隆時期,前后大約持續了七八十年。第二個熱潮出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錢幣收藏中心在江浙、特別是上海一帶。第三次熱潮,則出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首次成立了中國錢幣學會,接著各省地陸續成立了省級錢幣學會。專家介紹,全國收藏錢幣的人數僅次于集郵者,在世界各國的收藏者中,錢幣收藏也是名列前茅。 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從我國最早出現在夏商周時期的貝幣,到之后秦錙錢,東西漢時期的五銖,以及之后戰國時期的布幣,王莽時期的金錯刀,再到人們所熟悉的元代銀錠、開元通寶、明清銅錢,歷朝歷代都出現過當時的流通貨幣,先了解歷史上各個時期貨幣的屬性,是介入收藏的第一門功課。 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發現的"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一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政權的錢幣收藏價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后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幣鑄量少,且流通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還有一種被稱為"羅漢錢"的錢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時,因軍餉不足向當地喇嘛借了銅佛和18尊金羅漢,銅金共熔鑄成錢幣,當時在錢幣正面印有標志,即"康熙通寶"的"熙"字少一豎,以便日后識別收回,因錢是熔金羅漢所鑄,民間稱其為羅漢錢。 另外,相比一般使用后的流通貨幣,未經發行的留存樣幣,也受到收藏大家的追捧。一位收藏家介紹,一個朝代有多個雕幣師,未經批準使用的一些樣幣,可能僅此一枚,既有時代特征,又由于封存保留品相較好,其價值也非常高。例如在嘉德古錢幣專場中,"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錢幣就以134.4萬元人民幣成交。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郵品錢幣部經理郭學廣先生在拍賣會后表示:"這枚古錢幣應是金代的開國貨幣,在中國貨幣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屬于頂極古錢幣的珍品之一。該存世孤品自出土后始終密不示人,此次能以134.4萬元的高價成交,可謂順理成章。""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早年出土于河南省,原為泉屆名家收藏,已被學術界確認為古錢幣綱要大珍,是所見泉譜中唯一的實物。該錢幣直徑30毫米,厚1.7毫米,重7.5克,錢文書法雋秀俊朗,頗具功底;鑄工精湛,銅色溫潤,形制規范,包漿熟舊。錢幣面略深而背稍淺,穿口干凈利落,與當時時代特征完全吻合。對于金代鑄錢來說,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示范作用。 在古錢幣中淘金 遵循"物以稀為貴"的原則,既要看年代是否久遠、流通時間的長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國錢幣大體可分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布幣、蟻鼻等,秦代的外圓內方錢、唐代的通寶、宋代的年號錢、清末的"宣統通寶",品種有數萬至數十萬種。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占領洛陽后鑄的"得壹元寶",后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此外,1972年在吉林庫倫旗一遼墓中發掘的"大康六年"紀念銅幣,也是罕見的珍品;1984年在寧夏銀川賀蘭山出土的西夏"光定元寶"篆、真書體對錢,引起藏界轟動;迄今為止僅發現一枚的南康"大齊通寶"、西漢時的"國寶金匱直萬幣"等,都可謂幣中的"孤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年代越古老的古錢幣都是越值錢的,年代較近的古錢里也不乏價格十分昂貴的。距今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燕國貨幣"明刀",年代可謂久遠,然而市場價僅60~70元一枚,且品相上乘。2000年前的漢"五銖"、1000多年前的唐"開元通寶"及北宋"宣和通寶",在錢幣市場里幾角錢即可買上一枚。但同樣年代的古幣,戰國時期有一種特殊形式的布幣,因其布首和兩足上各有一個圓孔,故名"三孔布",是古錢幣里的珍品,史載有30多種,但由于鑄行數量少,流通區域小,故極難見到實物,解放后也僅出土三枚,因此在錢幣市場上的價格高達八萬元,而戰國時期的另一種布幣--平首方足布的市場價格僅80元,原因是這類布幣的發行量大,世存量甚為豐富。西漢末年王莽所鑄的"壯泉四十",也絕不會低于25000元一枚。即使僅100多年前問世的清代錢幣,不少品種也高達上萬元,如"祺祥重寶(1861年鑄)"、太平天國起義時所鑄"天國通寶"等。 可見在古錢幣市場上,決定價格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年代,而是這一類、甚至這一版本錢幣的存世數量。歷史上有些朝代比較強盛,數十年甚至幾百年發行單一品種的錢幣,故這類古錢的數量就十分巨大。 另外還要注意其文化價值。一些傳世并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開元通寶",系大書法家歐陽洵的手跡,其書風端正古樸,法度嚴整,勁健含蓄;"淳化元寶"由宋太宗趙光義用楷、行、草三體書寫,楷書渾厚端莊,行書雋永流連,草書奔放流暢,使宋代錢幣文字藝術走到了空前絕后的境地。還有宋代的一對錢,原文行草分別由司馬光和蘇東坡所書,飄逸勁拔,為古今一絕,收藏價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絕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寶"的古錢幣均屬此列。 專家介紹,品相是決定古幣價值的又一重要因素。除了保存是否完好,銹蝕程度及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清晰的辨識錢幣的紋理圖案,另外一方面,就是該錢幣本身的設計是否美觀,貨幣的外形及幣面上的書法藝術等等也直接決定著古幣的價值。在品相上,"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錢幣,就在兩方面都頗為稱道。 然而,古錢幣投資的風險也是非同一般的。一是古錢幣的形制、種類繁多,一般人很難全面掌握。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貨幣形制成百上千,如果按版本算更是上萬,對于這么多的形制和版本,任何人也很難做到一覽無余,更不可能完全掌握。所以,投資者涉足這一收藏領域,除了要下大功夫學習之外,最好先從某一時期的錢幣開始著手,這樣涉及的錢幣種類少,好把握一點。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全面出擊。 近幾年來,在古錢市場中也開發了禮品市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宣傳古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對于古錢的收藏和研究,需要具備相當的歷史知識和文化修養,尤其是對于古錢的鑒定能力,決非一日之功可以辦到的事情。因此建議投資者在選購錢幣時,買100個普通品錢幣,不如集中買一件好東西。物以稀為貴,這類錢幣存世數量少,名氣高,升值空間大,可能幾年翻幾番。 |
上一篇:六旬老漢識破"古幣"騙局 |
下一篇:唐代錢幣的六大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