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圜錢 |
發布日期:07-08-01 10:2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收藏快報 ■江蘇季剛俊 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圓形圓孔的圜錢又稱為“環錢”,錢面上鑄有文字,是先秦貨幣一大系統,這是從玉璧紡輪演變而來。主要流通地區為東周、西周、秦、燕、趙、魏、齊等國。圜錢與刀幣、布幣相比,圜錢的中孔用繩系扎后具有方便攜帶,又便于清點等優點,符合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也便于人們互相接受。在中國流通了二千多年的“方孔錢”,即由此而來。 圜錢由于流行的地區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刀幣流通區和刀布幣并行區發展起來的圜錢。這種圜錢圓形方孔,貨幣單位沿用刀幣的“化”。有的有郭,如賹化圜錢 賹原為黃金的重量名稱,賹化即為極珍貴的貨幣的意思 ,又名有輪賹化;有的無郭,如明字圜錢。這些圜錢約流通于戰國的晚期,如齊國的“賹四化”、“賹六化”圜錢,是齊襄王 公元前283—265年 復國以后鑄行的。燕國的“明四”、“明化”圜錢的產生年代,比齊圜錢要更晚一些。另一類為布幣流通區發展起來的圜錢。這種錢面平孔圓無郭,后來有的也變為方孔或有郭的了。貨幣單位一般都沿用布幣的“釿”,幣面鑄有地名和貨幣單位,如三晉和周地區的“共”、“垣”、“藺”、“長垣一釿”等。魏國的共字圜錢、垣字圜錢是產生年代最早的圜錢,大約在魏惠王 公元前370 319年 遷都大梁以后。 秦國也處于布幣流通區,秦圜錢與別國不同的特征是,以“兩”為貨幣單位,幣面只紀貨幣單位,不紀地名,這表明貨幣鑄造權集中于朝廷,在貨幣制度上更具有進步性。秦圜錢,最初是圓形圓孔無郭,背面平素無文,正面銘文“重一兩十二銖”、“重一兩十四銖”,戰國晚期演變為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由于半兩大小適中,便于授受,適合當時流通的需要,得到迅速發展,后來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圜錢除以上銘文外,還有:離石、共屯赤金、東周、西周、濟陰、封坪、半圜等。在諸多圜錢中,除“垣”字錢稍多外 見圖 ,其他都很少見,比較珍貴。 ![]() |
上一篇:花錢“鵲橋相會”在七夕 |
下一篇:陜西大清銀行二兩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