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興衰見證中國貨幣發展 |
發布日期:07-04-19 15:5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安徽張朝橋 銀元寶作為中國特有的金屬貨幣,誕生于宋代,停鑄于民國,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在我國貨幣史上占據了近千年的歷史。由于它自身價值大、含銀純度高,白銀分量足,在商品交換中享有很高的信譽,今天在眾多古錢幣家族中依然是難得一見的奇珍異寶。 銀元寶是以自身價值的大小,通過等價交換的方式在商品流通中發揮著媒介作用。它的前身是產生于南北朝時期的銀鋌,《隋書·和洪傳》曾有“金銀各百鋌”的記載。銀鋌為長條束腰,兩端呈弧形,正面光亮并有一圈圈不規則條紋。由于白銀熔化后灌入模具成型,在凝固過程中因冷卻收縮而形成中間內凹。銀鋌的背面布滿大小不等的蜂窩狀氣孔 圖1 。宋代時銀鋌逐步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形似蓮花花瓣狀的銀錠 圖2 ,銀錠仍然保留著銀鋌的正面條紋和底部蜂窩狀氣孔特征,這便是銀元寶的雛形。 銀元寶是由銀錠演變而來。元王朝建立后因銅源不足在大量發行紙鈔的同時鑄造形似木船的銀錠,人們稱之“元寶”。元寶和銀錠相比有四個不同之處:個頭高,長寬比差小,兩頭翹起,圓腰,形似木船 圖3 。目前發現最大的銀元寶重1850克,即“五十兩” 當時1斤等于14兩 。明代洪武年間,官府廢錢用鈔,一度停鑄金屬貨幣,元代遺留下來的元寶也被毀之造器,這便是今人很少見到元明時期銀元寶的緣故。清王朝建立后,政權穩固,社會安定,經濟逐步走向繁榮,白銀成為主要通貨,銀元寶的使用也迅速頻繁起來。 到了清代道光年間,銀元寶卻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這個沖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清政府的軍事經濟開始滑坡,出現了銀貴錢賤、白銀短缺的“銀荒”現象,銀元寶鑄造因原料不足而減少。二是外國的銀元以其鑄造精美、使用方便受到國人的歡迎,在沿海城市出現了“洋錢”取代銀元寶的局面。 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列強在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同時,爭相在中國沿海沿江地區開辟商埠。商業貿易中,外國商人用含銀90%、含銅10%的銀元套購中國純銀,中國銀元寶也成了侵略者的掠取目標。朝廷中一些大臣及社會有識之士紛紛呼吁清政府鑄造發行本國銀元,以“維主權、存正朔”。1881年至1889年間清政府先后三次鑄造銀元試圖對抗資本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但都宣告失敗。 1890年,廣東再度重鑄銀元,正面上沿鑄有“廣東省造”,中間標有皇帝年號,下沿有“庫平七錢二分”字樣。英文刻在背面外沿,中間是一條巨大的蟠龍圖案,樣式新穎,很受百姓喜歡。其他各省相繼設局以廣東模式鑄造本省銀元。由于新的銀元比銀元寶攜帶和換算更為方便,社會各界樂于使用,很快流通開來。至此,銀元寶開始徹底退出流通領域。到民國時期,各地銀爐雖有少量鑄造,但大多作為大家富豪儲備財富和名門顯貴往情送禮之用。 銀元寶在我國貨幣發展史上曾充當過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發揮過一定的作用。它也見證了中國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過程。 |
上一篇:銀幣“袁大頭”一年漲一倍 |
下一篇:中國古代的金屬貨幣——銀元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