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重不等的漢代鑄幣 |
發布日期:07-03-22 09:1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梁學義 2007.3.22 ...中國商報網站 漢高祖劉邦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前206年他親手推翻了秦王朝,又與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內戰,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開始了一個強盛的時代。 漢朝建立后實行減稅、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等政策,并采用一套自己的制幣制度。但漢初繼續使用秦半兩,與秦錢的名稱與重量基本相符,半兩為12銖。丘光明先生編著的《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的“中國歷代度量衡量值表”標示:西漢一斤折合現今248克,每斤16兩,每兩折合15.5克,半兩為12銖,折合7.75克。漢初自己鑄錢,仍以重量為名稱,但名稱已和重量分離,實行了減重。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漢代鑄的首枚錢幣減為8銖“半兩”,應為12銖的三分之一。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鑄行4銖半兩,減重三分之二,這是政府的法定重量,實際流通中的貨幣,比法定重量要輕,因為當時不是政府鑄錢,而是由民間自由鑄錢。 西漢貨幣的發展進程簡述如下: 1.漢初,行用秦半兩,重如其文,應為12銖。 2.呂后二年鑄減重的8銖半兩。 3.呂后六年行用一分錢,即減重為秦半兩的五分之一,約合1.55克,民間私鑄還要輕一些,即俗說的莢錢,現在收集到的莢錢,最輕的只有0.5克。 4.漢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官方法定鑄4銖半兩,由榆莢錢提高到4銖重,約合2.58克,用以穩定幣值,到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官方為恢復原有幣值禁止私鑄。 5.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鑄行半兩錢或稱為三分錢,即4銖半兩,這類錢外緣帶廓,也有內外有廓的,但錢背平素。這種帶廓半兩也是輕重不一,最輕的只有2.3克。 6.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改鑄了名實相符的“三銖”,此錢何時停鑄說法不一,大約也就鑄行了一年左右,第二年改鑄“五銖”即停鑄“三銖”,因此,存世較多。 7.武帝元狩五年,改鑄“五銖”錢,由各郡國鑄造,也叫“郡國五銖”。由于各郡國自由鑄造錢幣,郡國五銖的大小、輕重、幣上的紋飾各不相同,版別多樣。 8.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武帝禁止各郡國鑄錢,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由京師鐘官鑄造1枚當5枚郡國五銖的赤仄“五銖”,因受到抵制,鑄造未滿一年而停鑄。新鑄的赤仄“五銖”,只充賦稅及官府之用。它錢體厚重,工藝精整,錢重達到4克上下,錢徑多在2.53厘米至2.57厘米,錢文點畫清晰,無含糊了草之處。 9.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又廢赤仄五銖,改由上林三官(由掌上林苑的水衡都尉所屬均輸、鐘官、辨銅三官)統一鑄造三官“五銖”錢,它鑄造精美,重如其文,是中國古代貨幣本身發展成熟的標志,對后代貨幣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10.東漢五銖(公元25年至220年),光武帝十六年(公元40年)鑄行的建武“五銖”形制規范,舒展美觀,“銖”字的朱旁山字頭圓孤形,金旁三角頭較大。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造了背鑄四出紋的五銖,重量達4克上下,有專家估計,此四出五銖使用時應折當劣錢二枚以上。東漢后期所鑄五銖,部分輕薄粗劣,文字草率,甚至省筆成“五工”、“五五”等字。因經濟困難,國用不足,還出現了把五銖錢一鑿為二,即钅延環五銖和鑿邊五銖。 泉友收藏古錢幣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從高中檔古幣收藏入手,但是經濟要充裕,一枚先秦的中高檔刀、布、環錢,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上萬元,把握不好真贗品,損失較大。第二種方法是先易后難,先賤后貴,先拿五銖、開元通寶、北宋普通錢練手,練識別真假和斷代、區分版別的眼力,更有利于培養我們的耐心和毅力。 |
上一篇:只流通了幾個月的銅元 |
下一篇:“南海一號”船頭輪廓已現銅錢記載沉船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