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流通了幾個月的銅元 |
發布日期:07-03-22 09:1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季永才 2007.3.22 ...中國商報網站 筆者覓到一枚銅元,正面內圈中有“銅元”二字,上為“貴州省造”,下為“銀元半分”。背面內圈中為“黔”字,上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幾個字,銅幣簡稱為黔字銅幣。 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停止法幣和關金券的發行與市場流通,實行所謂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來代替法幣。1948年8月淮海、平津和遼沈三大戰役前夕,在經濟資源已消耗完、黃金庫存只有200余萬兩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禁止黃金、白銀、銀元等買賣和使用,并不準私有。實行限價政策,財政收支不平衡,只有依靠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來彌補。但經濟日益惡化,彌補缺口的辦法就是印鈔票,但貨幣發行難控制,金圓券必然要走法幣惡性膨脹的路。事實上膨脹的速度比法幣來得更早。 當初百姓對“金圓券”根本不信任,加上金銀幣在市場收兌價格提高,通貨膨脹速度如虎添翼,給當時本已瀕歸破產的經濟帶來混亂,正所謂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國民黨統治區均是如此。民國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與對策,終無法阻擋客觀的經濟規律,物價飛漲,幣值狂跌。百姓為了避免和減少損失,普遍以黃金、銀元交易,有的地方公開拒用“金圓券”直接用銀元。 “金圓券”被唾棄以后,銀元代替了金圓券,在民間廣泛流通,輔幣在流通領域不再受困。1949年,貴州省政府與銀行、地方商會、團體聯合會快速籌備資金,為市場應急解決了金融領域一大障礙。貴州省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鑄造銀元半分黔字銅幣。 民國三十八年貴州省造“銀元半分”流通黔字銅幣,實際流通時間前后只幾個月,它在貨幣歷史上成為民國時期鑄造時間最晚,流通時間最短的銅幣。 |
上一篇:趣談帝王紀年和紀年錢 |
下一篇:名重不等的漢代鑄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