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元 龍版銀幣賣出天價 |
發布日期:07-02-05 09:2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 : 長江商報 稀世湖北幣“大清一兩”價值一年翻番 “3萬元,成交!”2月1日下午,徐東古玩市場曉泉齋內,一枚湖北“大清一兩”高價轉讓。買家王先生愛惜地將銀幣裝進盒子,稱這還是他第一次看到實物。曉泉齋主人衛東也表示,自己玩錢幣10多年來,也就看到過三四枚真品。據了解,從1988年開始火熱的銀幣收藏,去年以來接連創出天價,其中龍版幣普漲一倍。 “大清一兩” 武昌三佛閣造 “大清一兩”又叫“湖北一兩”。據《中國銀幣辭典》(張永華編纂)記載,該幣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鑄,湖廣總督張之洞擬推行兩、錢、分制銀幣經奏而試制的一兩型銀幣。面點圈內為漢、滿文“大清銀幣”四字,上鐫“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字樣,下鐫面值,兩側有六點小花星。經查證,當時的鑄造廠就在今天武昌的三佛閣。 錢幣收藏家衛東介紹,當時,國際上流通的錢幣都以兩制計,但中國內地流行的卻有庫平、廠平、關平等多種度量標準,因而外國造的錢幣反而在中國市面大量流通。 據介紹,當時在奉天、白洋、湖北和廣東,分別鑄造了極其少量的庫平一兩銀幣,但由于種種原因都沒有在市面流通,唯有湖北鑄造的大清光緒三十年一兩銀幣,在督撫衙門發過一次餉銀,且因立即受到市面抵制,庫存全部銷毀重新鑄造,因此存世量極其稀少。同期奉天鑄造的一兩銀幣,到目前存世僅一枚,就是鼎鼎大名的“奉天一兩”孤品幣。 清廷史料記載,當時張之洞所鑄大清一兩,有大字和小字兩種類別,其中大字尤其罕見,此次成交的是一枚小字幣。衛東介紹,自己十余年來參加了國內所有的錢幣交流會,也只見過四次實物。據他分析,目前武漢市內小字大清一兩不會超過8枚,大字更是不會超過3枚。由于量少價高,幾年前浙江有一位高手還專門針對湖北大清一兩做過一批高仿幣,后被公安機關查獲。 “湖北本省”拍出67萬 “‘大清一兩’雖少見,大字的‘湖北大清一兩’(普品)身價也超7萬元,但還不是湖北幣中的極品。”錢幣收藏者劉先生介紹,“湖北最罕見的幣,是湖北本省一元。”記者了解到,在1990年代末的一次拍賣會上,該幣曾出現過一次,被人以67萬元的高價買走。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獲悉,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湖北生產了一批“本省”銀幣。據史料記載,當時湖北武昌三佛閣鑄造的銀幣(庫平七錢二分),因為質量上乘而流通極暢。為滿足控制外流,湖北鑄幣廠在原有的鑄模上加刻本省二字,以限于本省流通之意。 由于只鑄造過一批,存世量相當稀少。多位藏家表示沒見過湖北“本省”銀幣實物。“聽說出現過一次,以后再也沒有了,也許已成孤品。” 另外,湖北還鑄造了“宣統”、“光緒元寶”、“宣三一角”(宣統三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一角)、黎元洪像開國紀念銀幣、湖北袁像二角等銀幣。其中湖北光緒三分六厘(又稱小五分),由于總鑄量太小,錢本身又十分輕巧(風可以吹動),價值已僅次于“湖北大清”。 龍洋銀元一年翻了一番 和銅幣不同,我國1889年才大規模發行和使用銀元,但其收藏卻幾乎和她的出世一起產生。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和國外等就已有一些銀幣藏家開始系統研究中國銀元。 新中國的銀元收藏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最開始對中國銀元感興趣的是外國人,當時很多城里人下鄉以高價收購銀元,而這些銀元大多通過各種渠道被運出境。國內藏家仍未足夠重視。 80年代末,在中國臺灣、香港和世界各地的一些拍賣會上,銀元價格屢創新高,國內收藏家開始意識到銀元的價值,并著手整理收藏,銀元的價格也年年攀升。 以最常見的黎元洪光頭和袁大頭為例,1988年,一枚普品的黎元洪光頭約值400元,袁大頭價格約20元。當時城市人的普通工資是80元,一個月工資能換4個袁大頭。到了2000年,普品黎元洪光頭已漲到1200元,袁大頭則漲到50元。如今,黎光頭的價格已漲至2300元,袁頭也達120元。 “去年,龍洋銀元最熱門,價格翻了一番,且容易兌現。”湖北省收藏家協會統計分析,龍洋的熱度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
上一篇:“臺灣第一枚錢幣”現身臺東 |
下一篇:鑒定會場火爆初步鑒定光緒元寶是真樣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