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大錢與小錢 |
發布日期:06-11-06 09:5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一個王朝,也是方孔錢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終點。清錢品種繁雜,制式迥異,存量巨多,有大量的官鑄錢,也有為數不少的民間私鑄錢。一般官鑄錢鑄造精美,使人過目不忘愛不釋手。 清錢除了以上的一些特點外,清代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鑄有大量的超常規的大錢和小錢。對于大錢,研究的人較多,對于小錢,知之者卻不多。 提到清朝的大錢,人們自然要聯想到咸豐大錢。咸豐大錢有當五、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甚至當千大錢,咸豐大錢的制式多樣,盜鑄和私鑄在所難免。咸豐大錢大小、輕重無規、錢制混亂,導致幣值不穩,物價上漲。但清代大量小錢的出現也并非好事。因為貨幣種類的繁雜,必然導致比值的不合理,造成貨幣實際幣值的下降,吃虧的當然是老百姓。有人說清代小錢是嘉慶以后才有的,其實不然,清代的小錢幾乎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光緒時期的鑄量尤其多。這些小錢有官鑄的,也有民間私鑄的。這些錢比小平錢小,最小的直徑僅一公分多。小錢的厚薄也不一致。一般官鑄小錢較精良規整,重量較重,民間私鑄錢簡陋粗糙,重量也銳減一半。小錢的幣文都是隸書、楷書和宋體字,字體呆凝刻板,毫無生氣。 清朝這些大錢和小錢的出現,是當時歷史時期政治和經濟狀況的折射,是商品經濟和貨幣形式相矛盾的產物,為清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一定作用,但負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
上一篇:影響僅次于“袁大頭”的“船洋”銀幣 |
下一篇:兩枚巨大古錢幣 現身華商文化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