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崖城鎮發現的清末民初的古錢幣。本報記者 黃媛艷 攝
三亞市崖城鎮城西村村民廖某家日前建房挖地基時,發現大量清末民初的銅錢。記者今天下午在現場采訪了解到,刻有“光緒元寶”、“大清銅幣”等字樣的2萬余枚古銅錢,大部分已遭當地村民撿走。
“本月22日廖家建房挖地基時,運走的廢砂堆里有大量銅錢遺落到地面,我們一路跟隨這些廢砂來到位于河邊的棄置地,大約有20多戶村民來拾撿,一直到昨天拾幣的村民才逐漸減少。”從村民林先生提供的數百枚錢幣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清銅幣安徽省造”、“大清銅幣江南省造”、“大清銅幣廣西省造”、“大清銅幣浙江省造”、“大清銅幣湖北省造”、“光緒元寶”等不同字樣。
錢幣是民國時期崖州顯貴廖敬承的后代在建住宅時挖掘發現的,初步估計數量為2萬余枚。從事藥材生意的廖敬承富裕后于1938年在該地址興建豪宅,兩層樓房的住宅前有天井和側屋,后有果園和花園。
“這座房子是1938年建成的,1939年日本侵略崖州,我就和家人一起往深山里逃難。這些古錢幣發現的位置正好位于當時家里果園的圍墻邊,可能是家里的長輩逃難前慌忙埋下的。”現年89歲的廖老先生回憶道,由于家里長輩未有交待,他們也不知道錢幣埋藏地址,直至這次建房時才偶然發現。
由于大量錢幣已被當地村民拾撿一空,對于此類行為是否合理,記者咨詢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傅憲國。“此類錢幣存世較多,考古價值不明顯。但村民拾撿據為己有的行為不提倡,《文物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建議村民主動將錢幣上繳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