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銅錢的成分和銹蝕機理 |
發布日期:08-10-20 17:49:01 作者: 新聞來源:金泉錢幣文化 新聞點擊: |
一. 古銅錢化學成份分類 1、紫銅:又稱純銅,古代含銅量約在96%-99%,呈紫紅色。先秦的環錢多為紫銅鑄造,而同期的布幣、刀幣及以后直到明代所鑄錢幣基本為青銅制。 2、青銅:青銅可分為兩大類。 (1)錫青銅:含錫20%-30%。若含錫在于20-30%則錢呈銀白色,俗稱“白銅”錢。含錫量少則錢呈淡棕色,俗稱青黃色。古代錫青銅都含有鉛,一般在3-8%,相當現代錫青銅的化學成份。 (2)鉛青銅:含錫2-10%,含鉛9-60%。若含錫、鉛量多,則錢呈灰白色,若含錫、鉛量少,則錢呈黃青色。在先秦時期青銅錢的含量都較多,一般都在7-56%,個別高達62%。到漢代含鉛量≈9%。若鉛量在≈33%,則相當現代鉛青銅的化學成份。 3、黃銅:黃銅在明清時期就用于鑄造銅錢了。明嘉靖年間就用黃銅大量鑄錢。古代稱“鋅”為“倭鉛”。用爐甘石熔煉而成(即菱鋅礦ZnCO
(1)黃銅:含鋅3-40%。若含鋅量在10-20%稱為紅銅(新疆地區),俄國稱為丹銅。 (2)鉛黃銅:含鋅35-43%,含鉛0.3-3%。明清時期的銅錢中有的含鉛量還要多些。含鋅量有時會少些在20-40%。 (3)錫黃銅:含鋅9-40%,含錫0.2-2%。有時也含有少量的鉛。 4、白銅:在明代我國就可生產銅鎳合金,其成分為銅40-58%,鎳7.7-31.6%,鋅25.4-45%以后傳到德國,經仿制才制成電阻材料稱“德國銀”。白銅又可分為: (1)普通白銅:含鎳+鈷0.57-2.6%。 (2)鐵白銅:含鎳+鈷0.5-1.5%,含錳0.5-1.2%。 (3)鋅白銅:含鎳+鈷12-16.2%,鋅23-28%。 (4)砷白銅:在東晉時期就生產出砷白銅,即將赤銅加“砒石”煉為白銅。含砷量約10%,呈銀白色。因在熔煉過程中產生巨毒氣體,故很少用。 (5)錫青銅:由名稱就可以知道,這其實是青銅的一種,含錫20%-30%。若含錫在于20-30%,因這種錢呈銀白色,俗稱“白銅”錢。 青銅在古銅錢中使用最多。其次是紫銅錢。到明清時期才使用黃銅錢(早期僅見“壯泉四十”是黃銅錢)。俗稱的白銅錢實際上是含錫量多些的錫青銅錢,而砷白銅錢基本上不是有意生產的。
二. 古銅錢腐蝕后表面顏色的機理分析 A: |
上一篇:改刻銀元的破綻 |
下一篇:古錢幣書法軼聞 (轉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