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陳璟
在春秋戰國時期,位于我國北方和山東半島的兩個大國是燕國和齊國,兩國均地處黃渤海之濱,以漁獵手工業生產為生,生產力的提高依賴于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而青銅削刀普及便是最直接的體現,最終,經過漫長的發展,實用的刀具也逐漸演化成金屬貨幣——刀幣。刀幣的特點是刀柄上端有環,可以用來穿繩方便攜帶,刀柄上還有數條溝槽。刀幣根據形狀主要分為大小兩類,大刀是齊國的貨幣,小刀主要流通于燕國,小刀中又有多個種類,例如針首刀、尖首刀、明刀等。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宗室貴族召公奭于燕,召公奭留守周都,由長子燕侯克代封,燕國也是周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藩,疆域范圍遼闊,全盛時期領土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遼寧的全部,朝鮮、韓國、河北、吉林、山西、山東、內蒙古的一部分。
考古資料表明,燕地是最早使用刀幣的地區,而流通時間最長也最為廣泛的是明刀,它是燕國最重要的法定貨幣,俗稱“燕明刀”,鑄于燕國商品經濟最發達時期。刀身一般為刀背比較方折,有點像打擊樂器“罄”,少量有弧度。燕明刀的中間都鑄有大篆“明”字,很像今天的字母“OD”,但也有學者認為是燕國上都“易”的代稱。燕明刀一般銹蝕比較嚴重,大多數為銅色偏灰,很脆,容易折斷,這是由于含銅量較低,而鉛、錫金屬含量高所造成的。(圖1)
齊國是西周初年的重要的始封國,首位國君便是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呂尚,也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原型,史稱“姜氏齊國”。齊國依靠臨海資源,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強盛,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國土主要是今山東半島地區。公元前386年,權臣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仍沿用齊國名號,史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由于燕齊兩地貿易和戰爭頻繁,齊國也開始鑄行刀幣,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俗稱“齊大刀”,基本形制是首部比較尖,刀背有一定弧度,刃部略微有點凹陷,末端還有圓環,兩側均鑄有文字和簡單線紋。齊刀的文字由國名、地名與“之法化”或“法化”組合而成,化是“貨”的異體字,即法定貨幣的意思。齊刀在銅的質地和鑄造方法上,明顯優于燕刀,銅質優良,銅錫比例合理,不僅厚重,而且質地堅硬。齊刀的存世量也以單面文字的數量來評判,從“齊法化(三字刀)”到“齊返邦長法化(六字刀)”不等。其中最為珍貴的便是六字刀——齊返邦長法化(圖2),它鑄造于公元前279年齊襄王還都臨淄時期,“返邦”有“復國”之義,即襄王退燕。
公元前314年,齊國趁燕國內亂,派兵大舉進攻燕國,一路勢如破竹,僅用五十天便攻下燕國,但由于齊軍軍紀敗壞,燕地民眾開始反抗,其他諸侯國也反對齊國吞并燕國,齊軍被迫撤軍。不久,趙武靈王護送燕國公子職返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廣招賢才,勵精圖治,欲報破國之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樂毅聯合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大舉進攻齊國,攻入齊都臨淄,僅用六個月連克齊地七十余座城池,使齊國瀕臨滅亡達五年(前284—前279),退守即墨和莒兩地,史稱“樂毅伐齊”。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病逝,燕惠王即位。齊襄王任用宗室貴族田單使用反間計,挑起燕惠王與樂毅之間的矛盾,樂毅被廢除職務,被迫出走趙國。燕惠王改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領,田單組織反攻,以“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史稱“田單復國”。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僅五十余年后便被秦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