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北岳廟發現唐五代錢紋磚 開辟新路挖出

        人民網 16-03-16 15:21:21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挖出的有水波紋的石雕構件殘件。

          位于鼓樓區天泉路西側的北岳廟(現掛“北廟”牌子),近日因道路施工,在其原后殿遺址墻基挖出唐五代的錢紋磚。市文物部門接到群眾反映,趕到現場勘察。

          記者在現場看到,北岳廟原后殿遺址綠化帶位置上,挖出一條約2米多深、12米寬、40多米長的東西走向的大坑,這里正在開辟新路,現道路因用地未經規劃審批而暫停施工。在東北角坑壁上,兩名考古人員從黃土中拔出兩塊斷磚,青磚一側印有錢紋;還拔出兩塊磚兩面內凹的斗底青磚。廟里的人還向考古人員展示了此次挖路挖出的一塊刻有水波紋的石雕構件殘件、兩塊錢紋磚和幾塊明清時期墻磚。

          “這次發現的這道墻基開口在現代層之下,從這當中同時出土有早期唐五代錢紋磚及清代灰磚的情況看,早晚的東西一起出土,說明這墻基是清代的,只是沿用的是唐五代時期的錢紋磚!笔锌脊抨犼爢T李福生向記者解釋道,“年代早晚的磚混在一起,說明廟建好后,歷代都有維修,清代應是最近的一次維修。從這段新發現墻基走向與如今北岳廟的一側山墻看似在一條線上,有可能就是原北岳廟墻基的延伸部分,當然這只是推測!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分冊)》記載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調查結果,北岳廟(五鳳街道崎上村)原為明洪武初“社稷壇(北壇)的附屬建筑,祀“北岳安天元圣大帝”。原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建有天井、戲臺、前殿、大殿、娘奶宮、崇順境等建筑。解放后,因種種原因,北岳廟部分建筑被改為其他用途,F存大殿為清代建筑,面積260平方米。該建筑列入鼓樓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

          去年和前年,經過省、市文史文物專家學者勘察論證,認為北岳廟的前身就是宋代梁克家修纂的《三山志》等史書上多有記載的北廟。記者昨天從市文物局獲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該廟文物身份登記為北岳廟,目前已全國聯網。北岳廟要更名登記為“原址為北廟”,需要等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后。

          市王審知研究會會長、王審知第35代裔孫王忠義告訴記者,北廟是王審知親自為紀念“崇順王”、開閩先鋒劉行全將軍建的祠廟,也稱“開閩第一廟”,距今已有1123年的歷史,是王審知開閩治閩期間保存不多的稀貴文物。目前北廟出土的文物都非常珍貴,如錢紋磚、石雕古獸飾物、石柱礎、各朝代守護北廟的閩軍及后裔的墓碑……這些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拔覀兒粲跤嘘P部門重視文物保護,共同保護北廟!

        唐五代錢紋磚就是從這坑壁上拔出

        唐五代的錢紋磚

          來源:人民網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