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安徽商報
據安徽商報消息 因為要給自己收藏的“寶貝”提供舒適的環境,所以家住合肥市包河區的章克清,在自家一樓的院里搭了個棚,種滿綠植。讓整個家在夏日也格外清涼。今年82歲的章克清,花了48年時間來收藏古錢幣,還將它們按年代依次排列。為了更好地保存,每枚錢幣都穿上了“外套”。接下來,老人希望舉辦一次免費展覽。
珍藏琉球通寶國內難尋
說起收藏歷史,章克清表示,對于他的收藏愛好,家人都很支持。“以前家里窮,每月工資只有100多元,根本沒條件去玩收藏。我經常會將買回來的錢幣‘以錢換錢’。”他表示。
昨日,在老人家中,記者看到他把錢幣都按照年代依次排列好,還細心地為每枚錢幣穿上“外套”。“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古錢幣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份豐富的文化遺產。”老人笑稱自己為“錢迷”。據了解,48年間,老人共收藏了3000多枚古錢幣。
在所有收藏的錢幣中,老人最鐘愛琉球通寶,包括琉球紋銀(軍餉)、琉球通寶(半銖)、琉球通寶(當百)。他介紹說,“琉球錢幣現在在國內難尋,有人出5萬塊買我的琉球紋銀,我也沒賣,這個歷史價值非常高。”老人說,他最初買古錢幣純屬一時興起,漸漸地卻被古錢幣及背后的歷史故事吸引了。
為了能夠找到更多有價值的古幣,老人經常會去上海、西安、河南等地淘寶。“直到現在我去到那些淘寶市場,老板們都記得我,有的還會給我打電話。”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章克清已很少外出“淘寶”,而是更多地將精力放在對藏品的整理和歸納中。
欲辦免費展覽講背后故事
“我非常喜歡《歷代古錢圖說》序里面的一句話:‘詳考歷代錢幣可見古帝王開物成務之功、裕國利民之意,而奸雄僭窮變亂典章、家國存亡之道。’”章克清舉例說,清朝康熙年間設鑄錢局22個,其中“臺灣局”鑄錢面文為“康熈通寶”,背文為滿漢文“臺”字,左為滿文“臺”字,右為漢文“臺”字。以后雍正、乾隆、咸豐、同治時期都有“寶臺局”鑄錢,與“康熈通寶”“臺灣局”鑄錢不同的是背文皆為滿文,左為滿文“寶”,右為滿文“臺”。“想收齊這五種寶臺局的錢幣難度極大。”章克清表示,古錢幣是祖先們留給后人的一份豐富的文化遺產,他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其中的故事。目前,記者已與章克清所在的金寨南路社區取得聯系,將申請場地為老人舉辦古錢幣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