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劉薇
那天的雨有點兒大,然而,這又算得了什么?三五成群的錢幣愛好者,絡繹不絕地踏入這間雅致的展室,走向他們期盼了好一段時間的清源山人十周年泉藏真情回饋展。
6月18日,泉州市思源閩南文化交流中心,一場主題為《泉程有益·泉藏分享》的錢幣展,引領著泉城的錢幣愛好者,去細細品味中國歷代貨幣一方一圓一乾坤的文化內涵!
錢幣里
蘊含著中國歷史文化內涵
屋外,風雨搖曳;屋內,舒緩的古琴曲慢慢地流淌。
古色古香的展室,一溜兒地陳列著中華歷代貨幣:萌芽時期的貝幣,先秦的布幣、刀幣,秦漢的“半兩錢”,漢朝的“五銖錢”……歷朝歷代琳瑯滿目的貨幣串起中華貨幣發展的脈絡。
每一枚錢幣的背后,都“裝”著當時所處歷史時代的諸多文化元素,以及故事。瞧,五代十國的“永隆通寶”,你恐怕不知道,它的鑄造地就在泉州的承天寺后院;再看這塊又大又圓的“錢莊木幌”,要知道,錢幌是既起標明經營錢莊和招徠顧客的作用,還寄托了人們期待招財進寶、生意興隆的愿望,她集書法、造型藝術于一體,是我國燦爛的貨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進程中各個時期的錢幣,就這么被濃縮在這場《泉程有益·泉藏分享》錢幣展中!耙郧耙詾槭詹厥请x我們很遙遠的事,今天來到這里才了解到,原來錢幣的文化內涵這么豐富,蘊含著中國歷代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書法、人文等諸元素,實在太有意思了!”一些前來參觀錢幣展的市民紛紛感嘆道。
收藏十年
堅持公益普及錢幣文化
在活動現場,一個身影分外引人注意!他耐心地為到場嘉賓講解錢幣的知識,并分享錢幣文化。略帶冷意的雨天里,汗水濕透了他的衣服。
他就是這場展覽的發起者——泉州錢幣收藏愛好者鄭再生先生。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舉辦公益錢幣展了。2003年參與編撰《永隆通寶錢范》一書時,開始認知古錢幣;2007年,正式步入古錢幣收藏,一轉眼,已是十年。十年來,他一直堅持通過舉辦錢幣講座和錢幣展覽,分享錢幣知識和收藏心得,并深深地為錢幣癡迷!
十年泉程,在學習中求進步、交流中求視野、收藏中求升華、總結中求真善,始終秉持“孜孜以求、止于至善”的泉藏理念,回顧十年泉程,鄭再生深有感悟,他深深地體會到:收藏是一種文化,收藏是一種閱讀,收藏是一種財富,收藏更是一種幸福!而且,他始終謹記著前輩之所教:藏品不可多得,學識盡可終身!
錢幣文化博大精深,乾坤世界包羅萬象!蔼殬窐凡蝗绫姌窐贰,鄭再生笑著告訴記者:“一場展覽,能夠令你、令我、讓大家一起感悟中華歷代貨幣一方一圓一乾坤的文化內涵,感知方圓之中蘊藏的宇宙無限玄妙,蠻好!”
□錢幣的故事
泉州五代十國時期鑄幣——“永隆通寶”
錢幣展中,鄭再生特別指引記者注意一組“永隆通寶”錢范(錢范即古代鑄造貨幣的模子),因為,“永隆通寶的鑄造地就在泉州!
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系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地方政權,閩王王審知的繼承者之一王延羲在執政期間曾鑄“永隆通寶”,但在何處鑄造,史籍未載。由于閩國的政治中心在福州,過去誤認為“永隆通寶”鑄造地在福州。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泉州三中和承天寺后院曾多次出土“永隆通寶”錢范,人們才意識到“永隆通寶”鑄造地可能在泉州。2002年省市兩級文物部門組織對承天寺南圍墻位置進行考古發掘,最終從考古發掘角度推斷,出土錢范的位置就是五代十國時期“永隆通寶”的鑄錢遺址。永隆通寶鑄錢遺址的發掘,大批錢范的出土和研究,填補了中國錢幣學的一個空白。
□藏家小檔案
鄭再生,號“清源山人”,泉州市錢幣收藏愛好者、福建省錢幣學會會員。
2003年參與編撰《永隆通寶錢范》一書時,開始認知古錢幣;2007年正式步入古錢幣收藏。十年泉程間,編撰《古泉收藏XIN得》、《清源泉舍·古泉選錄》(共七輯)和泉刊《泉程有益》(共十期),公開發表系列錢幣收藏文化文章,舉辦系列錢幣文化專題講座和中國歷代貨幣專題展覽,致力于普及錢幣收藏知識和弘揚中華貨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