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正在對古幣進行清理數目
宋代錢窖里埋藏著大量銅錢
說起銅錢,不少十堰市民的家里都能找到幾枚,但十堰市大規模發現宋代銅錢,要算1986年在某廠發現的一個錢窖。
1999年第2期的《漢江考古》上記載了這次發現過程:1986年8月,44廠在修造廠區公路和花園時挖出一錢窖,里面有大量的銅錢,工人們立即將此事上報。經考古人員測量,該錢窖長1.1米,寬0.45米,深約1.5米,為一豎穴地窖,在距地表約0.9米深處顯露大量散存錢幣。此錢窖里共有錢幣約30公斤,由于是土窖,錢幣腐蝕嚴重。考古人員對其進行細致整理,共清洗出較完整的錢幣7000余枚。
這批銅錢均為方孔圓錢,已知年代最早為西漢前期,最晚為北宋末年。宋以前的銅錢主要有貨泉、半兩、五銖、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天漢元寶、周元通寶、唐國通寶、大唐通寶等。市博物館專家介紹,在通寶出現之前,銅錢上標注的是重量,如半兩、五銖等。其中,“貨泉”錢幣為旋讀,穿有廣狹。“半兩”錢幣也是旋讀,方折字體;“五銖”錢幣為旋讀,字體為篆體。
這批窖藏古錢年代最晚的為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所鑄的宣和通寶,而未見時代更晚之錢幣,由此推斷,古錢窖藏時間當屬北宋末年。
為何錢窖里大多是宋代錢幣?
在某廠發現的這個錢窖里,宋代的錢幣幾乎涵蓋宣和之前所有年號。這些宋代錢幣里,有宋元通寶、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明道元寶等,最晚的為宣和通寶。
為何錢窖里有這么多宋代錢幣,這要從宋代的歷史說起。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年號建隆,是為宋太祖。宋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繪畫、書法、雕塑、印刷都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而作為科學技術和藝術結晶的宋代錢幣,在這一段歷史時期也呈現出色彩繽紛爭奇斗艷之勢。
宋代的第一種鑄錢是“宋元通寶”,鑄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1年),錢式沿襲“周元通寶”成規,為小平錢。錢文順讀,是國號加寶文的國號錢。后宋太祖傳位于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 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鑄“太平通寶”錢,錢式同“宋元通寶”。
宋朝皇帝年號變化快,因此年號錢最多,從北宋“太平通寶”到南宋“淳熙元寶”的300多年里,皇帝改元頻繁,共鑄造了49種年號錢。此外,宋朝錢幣的流通區域性明顯。當時的中原、華南、華北的大部分地區通行用銅錢,四川則使用鐵錢,山西、陜西兩地是銅、鐵錢并用,廣東是兼用金銀。
在某廠發現的這個錢窖里,有許多元祐通寶,這種銅錢的形制為:折二、小平,旋讀,方穿。而同時發現的紹圣元寶,其形制為:折三、小平,旋讀。同樣是宋代銅錢,為何差距這么大?這是因為,宋代的錢幣的面額復雜,名稱變化多。宋錢有小平、折二、折三、當五、當十、當百、當五百等不同的面額。宋錢的寶文名稱不一,其銅錢有元寶、通寶、重寶等,鐵錢有珍寶、之寶、洪寶等一二十種之多。因此,同樣是元祐通寶,其種類就有二十多種。
宋代民間私鑄錢幣泛濫
近幾年,許多地方相繼出土大量的錢幣,這些錢幣以宋錢最多,是何原因導致了宋錢大量存在?
1999年第2期《漢江考古》刊登的文章中分析,一是因為宋朝政府為了對待錢荒,一度采取增設錢監以廣鑄額的方法。神宗元豐年間,全國各地的錢監由7個增加到26個。《宋史食貨志》及《文獻通考 錢幣考》記載,銅錢鑄額由太宗至道中年鑄80萬貫增至神宗元豐中年鑄500多萬貫,可見當時鑄錢之多。另一方面,民間私鑄加劇。仁宗慶歷年間,宋政府因軍費不支而鑄當十大錢,于是私鑄者猛增。當時有記載:故民間盜鑄者眾,錢文大亂,物價翔踴,公私患之。宋人方勺言:崇寧更錢法,以一當十,小民嗜利,亡命犯法者紛紛。這些原因,導致了宋代錢幣的大量存在,以致到了遼金之時,還大量用宋錢。
由于年代久遠,這個宋代錢窖的主人已不可考。至于為什么要把銅錢埋藏在地下,據分析,這與宋朝的局勢相關。由于宋朝戰爭頻發,錢窖的主人為了避禍,才將大量銅錢埋藏在地下。如今,距離發現這批銅錢已經過去了30年,當年一些參與挖掘的人已經逝去,但這批古錢還完好保存在市博物館里。
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古錢送到博物館里后,工作人員首先對古錢進行除銹,然后按照古錢的年代和形制,進行分類整理,并對這批銅錢進行文字資料、繪圖和照片的整理。“這批銅錢現在處于恒溫恒濕的保存狀態下,其狀況比較穩定,保存得不錯。”市博物館人員介紹,平時,他們還會對這批銅錢進行檢查,以確保其完好。
來源:十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