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幣和半兩錢
貝幣和刀幣
新石器時代晚期,由于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開始出現了“物物交換”的現象。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漫長的交換過程中,于諸多的交換物中間逐步篩選出與交換相適應的貨幣形態。到夏、商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貨幣——貝,為以后的貨幣文化開創了先河。貝幣也叫貝貨,這種色彩美麗、堅固耐用的齒貝產于南海,原是古人的貴重裝飾品。新石器時代,它作為交換時的中介物,有了貨幣意義的萌芽。夏代開始使用,到了商代和西周,由于交通運輸的發展,它成了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式。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急劇變化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貨幣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戰國時期的貨幣種類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種是秦國、魏國、韓國使用的環錢,就是圓形。第二種是齊國使用的刀幣,錢幣被制作成小刀的形狀。第三種是楚國使用的蟻幣,也叫鬼臉錢,是一種形狀較小的錢幣。第四種是燕國、趙國使用的布幣,形狀像鏟狀的農具。戰國時期的錢幣雖然形狀多樣,但它們上面注有銘文,能夠顯示地域國別的差異。秦始皇兼并六國后,統一貨幣,將圓形方孔的“半兩”錢推行全國,成為全國統一的法定鑄幣形式。此后兩千多年的我國貨幣,基本上皆沿襲此種形制。漢承秦制,仍鑄行“半兩”錢,直到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鑄五銖錢。由于五銖錢更能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成為中國鑄行時間最長的貨幣。直至唐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年,才由銖、兩貨幣改為按數計算的通寶制,五銖錢先后行用了700多年之久。唐高祖李淵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范開鑄了開元通寶。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發展為通寶幣制。通寶是古代錢幣的名稱,唐朝之后歷朝歷代一直沿用,成為唐以后歷朝的鑄幣標準,人們通常在通寶二字的前面冠以朝代、年號鑄于幣面之上。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印制和發行紙幣的國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紙幣就已經開始使用了,紙幣的出現與當時的商品經濟較為發達有關,也與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有關。經濟的發達需要大量貨幣周轉,在這種情況下金屬貨幣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交易需求。
古代貨幣主要用于市場流通,除此之外,還鑄有金銀幣,楚國盛產黃金,當時鑄造了郢爰金幣,郢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國都,爰則是重量單位。在使用時是按斤、兩稱重,把大塊金切割成小塊。后來黃金冶煉技術提高,金幣種類也多了起來,有金餅、金錢,也有奇怪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它們的出現結束了金子切割使用的歷史,可以整個使用了。據史料記載,漢武帝為慶賀西征勝利,命人將金幣熔化,改鑄成馬蹄和麟趾形狀的金子,賞賜給諸侯大臣,從此之后,馬蹄金和麟趾金風靡西漢。
■收藏快報 河南鞏義 趙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