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更始五銖

        15-08-25 10:03:38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更始為新莽地皇四年(23)漢帝劉玄重建漢王朝所用年號,史家稱之為“玄漢”,然而史書卻無更始年鑄幣記載,直至更始五銖青銅母紀年范出土發現,才為后人得知為更始五銖(圖1)。

        歷史背景:劉玄原為西漢皇族,后投身于新莽末年綠林軍中,以反抗王莽的腐朽統治,在新莽末年的大亂中,成為綠林軍主要將領之一,王莽地皇三年,綠林軍與舂林軍組成聯軍為擴大聲勢,開始建立政權,劉玄原為西漢皇族,故推更始將軍劉玄為漢帝,建立更始政權,史稱為玄漢。劉玄本是一漢室平庸成員,無雄才大略,只因是西漢皇族,才被當時歷史潮流卷入到反新隊伍中來。公元十四年,爆發了王鳳、王匡領導的綠林起義,為響應綠林軍,稱為“平林兵”,公元二十三年,擁劉玄為更始將軍,隨后,平林與綠林合并,將劉玄推上皇帝寶座,史載劉玄登基之時,羞愧流汗,雙手發抖,緊張得說不出話,許多義軍將領目睹此狀,皆心生不服。更始元年二月,劉玄令劉縯進攻南陽,王鳳、劉秀攻昆陽,三月,在昆陽大戰中一舉擊敗新莽主力,直搗長安,斬殺王莽,更始二年,劉玄遷都長安,其后赤眉軍與綠林軍分道揚鑣,相互攻擊,于更始三年,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出降,降封為長沙王,其后不久,被赤眉軍殺害。從現有上海博物館藏更始銅母紀年范為更始二年十月,而銅母范出土于西安,故為劉玄遷都長安(今西安)時鑄,從錢范出土,紀年都與歷史相互印證,唯獨更始五銖不見史載,故為后人不得而知。

        更始五銖錢特點:從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更始五銖紀年范(圖2)來看,該錢錢體工藝美觀,錢文上承西漢制式,下啟東漢制式,“五”字上下兩橫出頭短,都接于內郭,交筆圓曲,像西漢三官五銖錢文“五”字特點,“銖”字的“朱”有半圓折和方折兩種,上朱頭和下朱頭的距離較西漢五銖的長,這點與早期的東漢建武五銖的“朱”相似,“金”字頭呈等腰三角形,“金”字四點一樣長對齊,整體的“五銖”二字較長,字文比較飽滿灑脫,“金”字旁沒有東漢建武五銖的大,較窄些,有五字仿西漢,銖字下啟東漢建武之風格,輪郭規矩,穿口較大,與西漢五銖形制較為相似,從實物來看,錢幣銅質精良,錢肉平坦細密,外輪規整,有輕微斜度,面無內郭,背有內外郭,背穿微決紋,美不勝收!

        與東漢建武五銖區分:之所以和東漢早期建武式五銖相區分,因為這兩種五銖從文字以及形制相似度很高,為相同時期鑄品,東漢建立初始,王莽亂政后的經濟秩序尚未恢復,地方豪強和割據勢力各自為政,民間交易以谷帛兼前代舊錢,造成市場混亂不堪,隴西太守馬援上書,建議沿襲舊制鑄錢,以資流通,但此議遭到三府強烈反對,馬援從隴西還朝,再次闡述“富國之本,在于食貨,宜如舊鑄五銖錢”之主張,得到光武帝劉秀的認可并采納。《后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十六年(40),“初,王莽亂后,貨幣雜用布、帛、金、粟。是歲,始行五銖錢(圖3)”。

        從上博館藏建武五銖銅母紀年范我們可以看到,上述銘文“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太業監掾蒼、考工令通、丞或令史鳳、工周儀造”,郡國也可以擁有鑄幣權。其早期形制特點除了銖字與更始五銖的銖字特點相似外,與西漢各式五銖的銖字特點均有別,五字書寫寬肥,交叉部分比較圓柔,金字旁較大,金字四點較長,整體錢文書寫比較飽滿灑脫,字文較長,早期建武五銖與更始五銖錢文形制頗為相像,細觀錢范,還是有別的。東漢中后期鑄造的建武五銖已經脫離早期形態,輕薄,多記號,搖頭疊紋等,加上郡國也參與鑄造,版別較多。

        總結:參考紀年來看,更始五銖鑄于更始二年十月,而更始年號只有短短三年,故劉玄的鑄幣時間最多也就一年,從建武五銖銅母范式樣看出東漢光武帝劉秀在鑄五銖時,多半是參考了其宗室堂兄劉玄的更始范,更始錢隨著玄漢政權的倒臺而戛然停止,鑄期不足一年,失載于各史志和錢譜,唯獨彭信威教授的《中國貨幣史》中刊載一枚拓印,鄙人也由衷希望,倘若泉界如出新泉譜時,也應加上更始五銖錢,彌補錢幣學刊物以弘揚中國錢幣的錢文化。

        ■來源:收藏快播 江蘇南京 虞富強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1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2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3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