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明代金錠,長118厘米,寬80厘米,厚18厘米,重1885克,表面金光閃閃,清晰地鏨刻有30個漢字:“永樂元年十月日朝鮮國貢金銀作局制足色金壹錠伍拾兩重”。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銀作局為明代宦官八局之一,于洪武三十年掌管打造金銀器,如金銀錢、金銀豆葉、金銀錠等,僅供欽賞之用。初設大使、副使各一員,后改設掌印太監一員,下設管理、僉書、寫書和監工等,規模不大。此金錠上的文字說明明永樂元年銀作局用朝鮮國向明王朝納貢的黃金鑄成。
中國和朝鮮是唇齒相依的鄰國。兩國間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是久遠的。洪武初年,即公元1368年前后,明朝就與高麗王朝建立了宗屬關系。1392年,李成桂通過“禪讓”登上王位,經明廷同意更改國號為朝鮮,自此兩國一直保持著正常的宗屬關系。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朝鮮最早派人前往南京祝賀其登基。朱棣十分高興,賞賜十分優厚,并派遣宦官黃儼前往朝鮮賜禮。朝鮮國王受寵若驚,親自宴請明廷使者,并向使者問道:“皇帝何以厚我至此極也?”黃儼答道:“新登寶位,天下諸侯未有朝者。獨朝鮮遣上相進賀,帝嘉其誠,是以厚之。”自此,朝鮮每年均遣使者向明朝朝貢,“歲輒四五至焉”。特別是每年正朝、節日、千秋,朝鮮都要進獻方物。
永樂年間,朝鮮禮部議定向明朝皇帝進獻的千秋禮物是“白 麻、麻布各十六匹,滿花席、黃花席、彩花席各十張,人參二十斤,貂皮六張,獺皮十張,黃毛筆二十支”。宣德年間,朝鮮向明朝進貢的貢品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土物代替金銀。最初,朝鮮每年要向明朝納貢黃金150兩、白銀700兩,這對朝鮮來說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宣德四年(公元1492年)十一月,朝鮮以金銀非其國所產為由奏請免貢金銀。朱瞻基征詢廷臣的意見。史部尚書稱:“此乃高皇帝成法不可改也”。朱瞻基則認為:“朝鮮事大至誠,且遠人之情,不可不聽。朕以敕許免,毋庸固執”,并答復朝鮮說:“金銀并非本國所產,自今貢獻,但以土物效誠”。
因此,宣德年間,朝鮮在正朝、節日、千秋向明朝貢納物品的數量才較永樂朝增加。整個仁宣時期,朝鮮對明朝都是小心翼翼地盡著附屬國對宗主國的職責。每逢過年過節都要朝賀和定期貢獻,而且每年都是數貢。
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就有五次貢:正月,當時的朝鮮國王遣陪臣韓長奇等“奉彪、貢金銀器皿等方物賀正旦”。五月,朝鮮國王遣陪臣南輝等“奉表、貢馬及方物,謝賜彩幣恩”。八月,朝鮮國王遣陪臣金時遇等“貢馬及方物至京師”。十月,朝鮮國王遣陪臣李叔當等向明廷貢馬。十二月,朝鮮國王遣陪臣韓尚德等赴明“貢金銀器皿及方物,賀明年正旦”。宣德五年(1430年)也有七次納貢。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明初,明朝與朝鮮的關系是一種睦鄰友好的關系。確切地說是一種友好的宗主國與屬國的關系。
我國目前已見的明代五十兩金錠極少,帶有永樂年號的金錠僅見兩品,除這品外,另一品為“永樂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處買到九成色金壹錠伍拾兩重”金錠,是品長132.5毫米,腰寬45.2毫米,厚16毫米,重1948克,現藏于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另有明代潞州洪武金錠,錠長9.4厘米,厚2.5厘米,重1946克,成色95%,錠面鐫刻文字為“潞州洪武二十三年折收秋糧赤金五十兩五錢重提調官吏馮 司吏李朝梃庫子王士成長史司監銷史司馬九思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日進顏驗銀匠閻思中監辟銀匠趙公敏。”
但明代銀作局五十兩金錠目前還是首見。據查,目前存世的銀作局銀錠有四件,其中兩件不帶年號。此明代“永樂元年銀作局”五十兩金錠銘文詳細,紀年、紀時、記地、記重等內容準確,制作規范,保存完好,其文史價值極高,彌足珍貴。而且此明代“永樂元年銀作局”五十兩金錠也,明確記載和見證了這種兩國間的納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