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鉛質半兩錢 |
發布日期:08-11-10 09:03:48 作者:葉奇偉 新聞來源:錢幣報 新聞點擊: |
本稿刊載于2008年《錢幣》報博覽會特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最近,筆者從安徽泉友處交換得一枚未見載錄的鉛質半兩錢。該錢直徑28.5 毫米,穿徑8.5 毫米,厚度0.8毫米,重1.57 克。錢幣正面篆書“半兩”二字,分列錢穿右左,錢背無文。通體灰黑色兼有藍黃色銹,上還留有薄層土銹。 “半兩”錢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就已經鑄造使用了。司馬遷《史記》記載有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周天子賀秦國行錢的史事。建國以來,陜西、四川等地的戰國時期秦國遺址、墓葬中都發現有戰國“半兩”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廢除了六國復雜混亂的幣制,統一了貨幣,規定專門使用“半兩”錢。從此圓形方孔的銅錢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通貨,上下通行了二千余年。不僅戰國秦國、秦朝鑄造“半兩”錢,西漢初年,沿襲秦制,仍舊鑄造使用“半兩”錢,并且有高祖“半兩”莢錢、呂后八銖“半兩”、五分“半兩”、文帝四銖“半兩”錢、武帝四銖“半兩”錢等等類別。因此存世的“半兩”錢種類繁多,版別復雜。從該錢形制、文字、大小、輕重等方面判斷,此枚鉛質半兩錢應屬于漢代的四銖“半兩”錢。 此枚半兩錢與普通半兩錢不同之處在于它是鉛質材料鑄造的。鉛是一種賤金屬,色澤銀白,其特點為延性弱、展性強,自然屬性決定其作為貨幣材料并不理想,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鉛往往與銅等銷融為合金作為鑄幣的復合材料,完全以鉛料鑄制的錢幣并不多見,其品種、數量遠遠少于銅鐵錢。而且迄今已經發現的鉛錢,大多數僅流通于一時一地,因為鉛錢大多是在某時某地銅源異常缺乏或財政極端困難條件下出現的,替代銅鐵錢行使流通手段和價值尺度職能。我國歷史上由官方公開鑄造發行鉛質錢幣始于五代十國時期。后梁貞明二年(916年)閩王王審知鑄造的背有“福”、“閩”字樣的鉛質“開元通寶”小平錢是中國貨幣史上見于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鉛錢。 其實,鉛錢在我國出現的歷史應該更為久遠。現在所知,公元前的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以鉛料鑄制的錢幣。考古發掘及傳世實物中發現有鉛貝、鉛質布幣、鉛質明刀幣和一化圓錢以及鉛質鬼臉錢、鉛質郢爰版等。這些鉛質錢幣可能只是隨葬用的冥幣而非正式流通使用的錢幣,但它們的發現至少可以說明我國使用鉛質材料鑄造錢幣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據轉讓該錢給筆者的泉友介紹,此枚鉛半兩錢是從一堆普通 |
上一篇:說不盡的“太平”錢 |
下一篇:康熙漳字錢淺說 |